核心观点:宝墩文化留下的古洪水遗迹不多,黄淮地区也缺乏合适的条件(治水能力与治水需求不匹配);BP44-年左右的气候波动,致使良渚社会趋于崩溃,很难组织起流域性治水和水利灌溉体系修复工程;长江中游国家文明的出现比黄河流域要早近二千年,整个东亚地区并没有可与之相媲美的文明存在;古云梦泽大湖区水位以年为周期稳定涨落,在涨落区形成大片肥沃的天然滩涂和沼泽田,可以用来栽种水稻;长江中游人们与水打交道的经验最为丰富,治水技术与能力最高!郭立新:上一周我们已经分析和评估了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在情况,自然条件、社会情况和治水实际发生的可能性。上一次一开始就讨论了我与郭静云这项研究在方法上的重点,这里再重复一下:对大禹治水地望的考辨,首先应该直接透过一手的自然环境资料,以及从同样一手的考古资料所了解到的社会文化发展情况来着手。自然环境,特别是地形地貌和古气候的研究,可以帮我们了解不同地区对于治水的需求和治水的难度,了解所在社会治水的必要性。而考古发现和研究,则可以让我们在理解和评估不同社会的治水技术水平,治水经验的累积,以及治水能力的成长情况时,有了真实、可靠、可信的基础。下面我们将对整个长江流域,进行大禹治水的可能性分析:与人们将大禹治水故地聚焦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受到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