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作为清末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席卷大半个中国在历史的进程中意义非凡。但你可知道太平天国奉行过什么不切实际的纲领吗?
虽然我国从古至今讲究避讳,但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为了避讳,竟将各省名称改的尤为奇葩,来看看有没有你家的省份?
01避讳是我国特有的风俗
避讳作为与西方不同的特殊礼制,在我国古代,就有对君主、圣贤等名讳的规避。不仅在口头上不能讲究,文字上也不允许书写,通过更改名称、说法来回避。
从商周时期开始,唐宋时期盛行,直至清末,避讳更是一种维护君权制度、宗法制度的手段,约束人们防止犯上作乱。
虽然这种避讳之风在民国以来就已经逐渐被废止,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时至今日都不能说是完全消失。在很多节日及很多民族的传统中依然对个别的词汇讲究避讳。
古代对于人物姓名的避讳,是很常见的。皇帝的名字要全国上下臣民都要避讳,不仅如此,皇帝的字、年号、谥号、生肖等都要避讳。父母及先辈的名字,则要全家后代加以避讳。最后一种就是圣人的名字。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因避讳圣贤孔子的名讳而又重新创造了一个“邱”字,在清代就有很多地名都带有“邱”字,如章邱、商邱、安邱等等。更有意思的是,历史上韩国作为我们的附属国,韩国的“大丘”也曾因名讳回避改称“大邱”。
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被更改的地名都改回原来的“丘”字了,仅有几个县市区还在沿用,如河北的“邱县”。
由此可以看出,地名避讳是我国古代避讳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郡县州、集镇场、山川、河流、庙堂、陵墓等等名称。
02地名避讳之历史
地名是一个地区的符号,反映了这个地域的人文底蕴,不仅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地理的象征。地名的连续性也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延续,改易地名对人文、典故等文化的传播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太平天国专门为避讳而颁行过规章《钦定敬避字样》,可以看出太平天国的管理有多为严苛。
虽然是清末反抗清朝统治的农民起义,但是真正建立政权后的太平天国依然没有从封建制度中走出来。太平天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集团领导者洪秀全称自己是君权神授,为大父次子,蔑视圣贤,因此产生一系列避讳字,不但要避各天王、幼主的名讳,还要避天王诸子和首义诸王名讳,属实是史无前例。这其中因为避讳而闹出来的笑话有多少呢?
03太平天国的奇葩避讳
历代前朝都是以“君臣”相称,而太平天国则以“臣,天父、天兄、天王、幼主统下之人方是臣,前代列候属下之人不得称臣,概以下字称之。”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这个字是需要避讳的,所以对于都城都称为“京”、“都”或者“宫”等。但是太平天国则将“北京”改为“北燕”。
而进入天京城之后的洪秀全,更是把南京改称为“也路撒冷城”,实在是贻笑大方。太平天国的上帝“小家庭”成员大多来自广西省,便把“广西省”改为“桂福”,以求好运庇佑。
此外,地名也不能和太平天国多封六王的名字重复。
首先就是天王洪秀全的名讳,“秀”即改为了“绣”,“全”改为了“荃”。因此,“秀水县”改为“绣水县”,“全椒县”改为“荃椒县”。
为了避南王冯云山的讳,就曾把“山东省”“山西省”改为“珊东”“珊西”;把“云南省”也改为“芸南”,“云梦县”改“芸梦”。西王萧朝贵中的“贵”字自然也要避讳,因此“贵州省”就改为了“桂州”。
为避东王杨秀清名讳,改“清”为“菁。”于是,“清江县”、“乐清县”等地都改为了“菁江县”、“乐菁县”等等。在太平天国占领的底盘,含有这些“山”、“云”等字的地名很多,都需要更改,对历史的延续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还并不止这些,太平天国的管理制度中虽然对儒教大为摒弃,但却并没有到对儒教本身有深层次的认识,只是作为封建王朝的制度被太平天国全盘排斥。
而它本身也需要一个法度来引领农民团结反抗。因此,不仅是天王名讳,天父上帝之讳,天兄耶稣之讳,都要回避,所以诸如“天”、“上”、“火”、“龙”、“基督”等字眼更不能出现。于是,将“上饶县”改名为“尚饶县”,“宁国县”改为“宁郭县”,等等。
太平天国将“龙”定义为“东海龙妖”,所以带“龙”字的地名也要改为“隆”,便把“黑龙江改为“乌隆江”。
04结语
在我国,地名避讳从古延续至今,近现代因避讳而更改的地名也很多,但多是为了避凶、避邪而改。你还知道哪些地名因避讳而是改过的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