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佳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70025.html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第48回]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第48回赤壁之战(下)

现下的赤壁战场的强弱对比,有如八年前的的官渡战场。从曹操的角度来说,好消息是如今兵力绝对占优的是自己;坏消息则是战场变到水面之后,野战优势就转移到对手身上了。在这种情况下,联军这边会追求速战,而曹操这边则会倾向于持久战,用以本伤人的方法耗死对手。对于后者来说,更为不利的是天时在曹操这边,臣下的意见本来就不一致,时间拖得稍微长一点,江东要比曹操的后方更容易生乱。

为求速战,周瑜这边想出来的办法,是大家都知道的“火攻”。火攻的方案是由黄盖提出,并亲自实施的。这个计划的难点有二:一是如何让曹操相信;二是风向问题。黄盖写给曹操的信中,表示自己深受孙氏厚恩(本不应该降),但纵观天下大势,江东六郡实在是无法抵御中原大军,而且东吴的将官都是这个看法。只有周瑜、鲁肃不理解这个大势(非要抵抗)。现在归顺朝廷是很实际的想法,自己是东吴的先锋会见机行事,很快就会前来效命。

对于黄盖,曹操就这样轻信了吗?其实是有很大怀疑的。让曹操相信的并不是演义中所设定的苦肉计。历史中并没有这一出,马上就要决战了,黄盖还要亲自领军冲杀,伤筋动骨一百天,真要是挨上一百脊杖,连床都下不去,又怎么去执行任务。让曹操打消疑虑的原因,首先是这封信写得九真一假。除了黄盖想投降这点以外,其他的都是客观事实。曹操自然也通过其它渠道,了解到东吴之臣除了周瑜、鲁肃是坚定主战派以外,大多数是觉得不能与自己抗衡,甚至会如官渡之战时的袁绍一样,已经收到了不少江东来信。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临阵变节并不意外。

其次曹操还对送信之人细细盘查黄盖所说的情况。文字可以造假,当面询问的话,大多数人的微表情是骗不了人的,更何况曹操阅人无数。演义中周瑜是指派会稽人阚泽做黄盖的信使。阚泽确有其人,是东吴著名学者,以博学多闻而著称于世,亦在东吴为官,但却并没有参与过作战。而实际操作的话,并不需要派个这样的人物去演戏,只需不告诉送信之人假降的真相便可。送信之人不用撒谎,曹操便是再狡诈也是看不出来的。

在相信黄盖投降的诚意后,曹操当即向使者表示,(这样盘问你)的确是担心其中有诈,但如果黄盖真的守信,我给他的封赏肯定会超过之前和之后所有归顺的人。这个承诺可以说是相当给力了。也看得出曹操心知赤壁之战如果取胜,自己一统江山的大业将再无大碍。

反过来再看联军这边,见曹操这边相信人,便着手准备决战之事。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曹操的大军是七月从许昌出发,九月进抵新野,十月占领江陵。火烧乌林的时间则是在建安十三年十一月或者十二月。不管具体在哪个月都是冬季,这个时段东亚地区盛行的是西北季风,东南季风还要等几个月天暖了才会来。最终已做好火攻准备的周瑜还是等到了一股东风。

当然这股东风自然不是诸葛亮设坛借来的。不光借东风是没有的事,诸葛亮也没有用草船借过箭。罗贯中的灵感,是从孙权后来在濡须口之战中,被动“借”箭得来的。换句话说,无论“舌战群儒”还是“草船借箭”,都是小说家移花接木,从周瑜、孙权的事迹中嫁接而来。现在的问题是,不管这些传奇之事是谁做的,想要火攻,东风的问题总是要解决的。没有合适的风向,放起火来只会引火烧身。那么有没有可能于十冬天腊月,在赤壁战场来一场东风呢?答案是可以的。

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转换是从总体来说的。受地形、水体、海拔等因素影响,一些特定地区会有自己的异于常理的小气候。典型的就是呈垂直变化状态的高原气候,你甚至有可能在一天时间里,在很小的地理区间中经历四季。具体到赤壁地区的风向来说,牵扯到一个气象概念——湖陆风。在与大湖相邻地区,由于白天太阳照射和夜间冷却的温差问题,会造成一种现象:白天风从湖面向陆地方向吹,晚上风向湖面方向吹,被称之为“出湖风”和“进湖风”。湖面越大、晴天连续的时间越多(日照时间越长),湖陆风现象就越明显。

说到湖,乌林背后所依靠的可是中央之国面积最大的湖泽——“云梦泽”。现在云梦泽原址虽已看不到这个大泽的原貌,但残存湖体中最大的一块,位于乌林之西的“洪湖”,在面积上仍然能位列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久居江泽之人,对湖陆风现象会很熟悉。从这个角度说,不仅曹操没有意识到会偶有东南风现象,同为北人的诸葛亮估计也不知道。最起码在真实历史中,他没办法利用这一现象,来装神弄鬼糊弄东吴之人。问题接下来遂演化成不是等待一场东风,而是等待连续几个大晴天。不管到底在等什么,这个日子都不是确定的。所以黄盖在信中只是说自己“效命在近”,并没有言明是哪一天。

曹操的代表作除了征高干时写的《苦寒行》、征乌桓回师时写的《观沧海》以外,还有一首《短歌行》。相比刚才说的那两首,这首短歌行的创作时间并不明确。从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怀,尤其是最后几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看。很有可能是作于曹操刚自领丞相,挥师南取荆州之时。苏轼据此在《前赤壁赋》中想象出了曹操在赤壁战场“横赋诗”的画面,演义亦以此进行了艺术加工。

倘若这首短歌行,果真是在赤壁对峙时做的,那么“月明星稀”之语倒是可以证明当时天气情况良好。不管曹操是不是真的在赤壁作诗,冬季少雨,睛天总归是不难等的。当然,真要有东南风起,还需当天本来无风,否则强烈的西北季风将压倒吹向云梦泽的进湖风。最终周瑜和黄盖还是等到了这个机会。而在此之前,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准备充当火船的是数十艘蒙冲大船,每艘船都堆满了干草、干柴,并浸灌油脂。以红布覆盖,前面插上旌旗龙蟠。如此醒目的装束,应是与曹操约定的投降信号。大船之后再系以轻舟,待点火之后用来撤离船上人员。为了迷惑对手,黄盖一开始并没有扬帆疾航,而是走了一半之后再升帆。同时命令船上的士兵齐声大喊“降焉”(来投降啦!)。造成一种临阵脱逃的假象。

由于认出这是降船,曹营中见几十艘蒙冲斗舰向自己营中驶来,并不怀疑有它,反而争先恐后的出来观看。借助风势,黄盖的船队很快迫近到距曹军营寨只有二里地的江面。这个时候,黄盖再下令一齐将大船点燃,同时撤入小舟、砍断缆绳。曹操那边再反应过来,已经是来不及了。几十艘火船撞入曹军水军营寨,不仅很快引发了连片的火情,更在东南风的助力下,延烧至岸上的连营。

现在问题又来了,曹操这些船到底有没有被庞统献计拴在一起。可以明确的说,没有。庞统作为襄阳人士,并没有如演义中那样避祸江东,亦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他是在赤壁之战后,被时任南郡太守的周瑜征辟为功曹的。既然庞统没有对赤壁之战作出贡献,这里也就暂时不对他的事展开了。关于这位凤雏先生身上的谜团,等到赤壁之战后再行解读。

其实演义中的连环计在技术上就有漏洞。如果仅仅是认定船只连接在一起,就可以躲避风浪,大可用缆绳相接,事急时用刀斩断缆绳即可,完全没必要铁环连锁。要知道船只都是要随时出航的,且都为木质,便是没有对手前来火攻,亦有失火的可能性。基于常识也不会把所有的船只都连在一起。实际上千余艘船只停泊在一起,便是没有连接在一起,仓促之间亦是很难分散避险的。

想象下,在一个停满车的停车场(驾驶员还都在车里),突遇火警大家都往外冲,会是何等混乱的场面就很好理解当时的场面了。更何况起火点还不是一个而是数十个。需要注意的是,东吴这边的记录是把曹操的船都烧了;曹操这边后来则说,自己是撤军时主动把船烧了的。两边都没有完全说实话。周瑜这边肯定放了火,不过起火点再多肯定也不能把所有船都烧完,总有能跑到外江的。慌乱之下,并不能指望这些战船有什么战斗力,能跑出战场保全自己就不错。后来曹操北归时再把剩下的船自己一把烧了,以免为孙权和刘备所用。

这边曹军被大火烧乱了阵脚,烧死落水者不计其数,紧接着还要迎接孙刘联军的攻击。一船当先的还是刚放过火的黄盖,紧随其后的则是同样跟随孙坚起家的骁将韩当。乱军中黄盖不幸中箭落水,虽被韩当的军士救上船来,却因是在夜中没有认出黄盖来,只把他安置在了厕所的椅子上。天寒地冻浑身湿透又中了箭伤,如果不及时医治,黄盖大概率是活不到战后请功。关键时候是黄盖撑着一口气,大呼韩当之名。后者听出是黄盖的声音方才得救。见此情景韩当泪流满面,亲自帮其换衣救治,方把这位首功之臣的命保了下来。

对手失去了水军屏护,孙刘联军很快便登陆江北,杀到对岸的乌林大营。见大势已去,曹操唯有向江陵方向退兵。曹操退兵所选择的这条道路,即是大名鼎鼎的“华容道”。华容道的意思是“前往华容县的道路”。由此必须先确定一下华容县的位置。东汉的华容县不是现在位于湖南境内的华容县,而是位于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镇。春秋时期,楚灵王曾在此筑离宫“章华台”,并留下“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楚王之所以在此筑离宫,是因为这个位置处于云梦泽北。在这里构筑一个高台,不仅可以欣赏大泽美景,更方便在云梦泽游猎。两汉依章华台旧址建制的华容县,西北与现名荆州的江陵城直线距离为50公里,与乌林的距离为90余公里,三点之间的连线几乎呈现为一条直线。换句话说曹操走华容道退往江陵,是选择了一条距离最短的线路。

然而距离最短并不意味着最好走。云梦泽西起江陵,东至夏口;北与华容、安陆相近,南与长江相接,整个江汉平原南部都在它的影响范围内。虽然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湖泽,内部并不都为水面所覆盖,但那些似水非陆的沼泽之地,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地理障碍。如果成陆状况良好,那么不仅可以兴修固定的官道,还可以获得大量的耕地;如果索性就是个正常的湖泊,曹操也不一定要走长江水道,而是可以东西向横穿云梦泽,直接兵临夏口城下。

除了云梦泽以外,长江南岸在这一带同样的湖泽遍布。在这种地理环境下,长江水道几乎成为大规模调运兵马的唯一选择。曹操在战前也是用江陵的荆州船只,将兵马运抵乌林。虽然长江水道在此是向南走了个折线,看起来比华容道要绕远,但依靠船只顺江而下,无论在速度还是运力上都要远强于华容道。而乌林及其以东的长江北岸地区成陆情况较好,早在西汉就已经建制有州陵县,则可以帮助曹操在云梦泽东南边缘,屯驻大军。

水军被烧,曹操肯定是不能再走水路回江陵了,只能选择横穿云梦泽的陆路交通线。事实上如果不是正值冬季,曹操连这条后路都不会。华容道并不是一条常规道路,而是一条在枯水期勉强可以通行的小路。史书记载,穿越云梦泽前往华容的道路泥泞不堪,曹操命令那些疲弱的步兵负柴草填筑低洼之处,以供他和精锐骑兵通过。人还没来得及让开,骑兵便急不可待的纵马通过,以至很多负责通路的士兵和柴草都被践踏入淤泥之中,成为华容道的一部分。画面怎一个惨字了得。

华容道之所以闻名于世,并不在于它有多么难走,而在于演义中,诸葛亮安排关羽在此截杀曹操,由此上演一出“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感人剧目。真实历史中并没有出现这一幕,刘备的军队是和吴军一起行动,在黄盖火烧曹军战船后再杀至江北的。并没有预先到曹操背后去安排赵云、张飞和关羽,三次拦截曹操。

当然,在这里还是可以探讨这一计划的可行性。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说,这一计划还真的有可行性。刚才我们说了,由江陵至夏口的话,走长江水道实际是向南绕了一个大圈,而云泽内部在夏季的时候,是有一条水道可以江北另辟蹊径连通江陵与夏口的,这条水道就是“夏水”。夏水的西端在江陵城东南与长江相连,与长江水道略成平行之势,东端则在湖北省仙桃市东北接入汉水下游。

如果是在夏季丰水期,来自江陵的水军可以通过夏水横穿云梦泽,直接进入汉水下游,然后向夏口发起攻击。要是这样的话,联军就必须分兵两路防守,或者在夏口集中兵力对抗曹操。无论怎么做,都会面临两面受敌的境地。问题是想做到这点,就得等到东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这几个月的时间曹操是万万不想等的。除非身在邺城之时,曹操就已经对荆州的地理情况了如指掌,那样的话索性等到次年开春之后再起兵南征。

曹操等不了那么久,亦无从获得如此详细的地理信息。由此又引出一个问题,既然可以透过汉水直取夏口,那么已经控制襄阳的曹操,为什么没有利用在汉水的上水优势这样做呢?曹操没这样做不是因为他没有设想过,而是因为他做不到。关羽走的时候,已经把荆州军驻扎于襄樊的汉水水军都带走了。曹操所能倚仗的这部分荆州水军,只能是驻扎于江陵的长江水师。虽然后者才是主力,但却没有办法转运到汉水上游去威胁夏口。

分兵从章陵郡南下同样是一种选择,这里有一条涢水连通汉水下游。当日黄祖的儿子章陵太守黄射,就是由这条线路而下,前往西塞协助刘勋抵御孙策。然而作为从南阳郡分置出来的新郡,一则章陵郡并不是水战战场,所保有的船只不会太多,充其量只够用来运输本地驻军;二则在赤壁之战前,孙权已经和黄祖进行了一场大战。章陵郡在建制之初的任务,是帮助刘表防御驻于南阳的袁术。在袁术的威胁解决后,战略方向又调整为了协防江夏,所以才会安排黄射去做章陵太守。由于黄射在后来的历史中再无出现,一般认为,黄射已在黄祖被攻杀的这场战役中一并殒命。而章陵和江夏的船只,在那场战役后应大都落入东吴之手。

不管怎么说,曹操在建安十三年的冬季,都没有可能选择从襄阳或者章陵分兵去取夏口,只能在长江水道上与孙刘联军硬碰硬。除非他愿意缓图之,一边整合荆州内部,一边在汉水、涢水上游建造战船。待来年夏季涨水,再由涢水、汉水、夏水、江水四路并进发动决战。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又在荆州进行的如此顺利,谁又能抵御得住一战定天下的诱惑。

夏水只有在丰水季才可通航大船,河道却是存在的,即便在冬季也有可能通行小船。倘若诸葛亮真有神机妙算,倒是可以命关羽溯自夏口出发,带着小股精锐部队溯夏水而上,于华容道坐等乌林败兵一头撞上来,帮助这位义薄云天的关二爷还了欠曹操的人情。

历史不容假设,上述假设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赤壁周边地区地理、地缘政治结构的解读,理解战争双方为什么选择了赤壁作为决战战场。毕竟你要是光看史书和地图,总归会疑惑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曹操,为什么要选择在一个点上与对手死磕。而这也正是地缘研究的价值所在。以后如果哪位导演再新拍三国,倒是可以把这个地理知识补充进去,帮诸葛亮把计划做得更完美。

大败于赤壁之后,曹操如果再留在荆州与孙刘联军周旋,后方的情况可就有些微妙了。回想一下当日同样占绝对优势的袁绍,在大败之后河北是如何人心浮动的,曹操就算再想复仇也是不能留在荆州了。回到江陵后的曹操很快便北归许都,荆州这边则留下曹仁等将驻守。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