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历史上黄金时代中的黄金时代。东周列国林立,战争频繁,尤其战国时代,动则杀人盈野。但是我却说春秋战国时代是华夏族人口大爆发的时代。说是大爆发,那必须得有前后比较。
周朝立国之初到底有多少人口,各家说法不一,我们可以从各种史料和考古证据来统计。
我们虽然没有商周两朝的人口资料,但是有他们出动军队的人数记载。对于武王伐纣这种以小国灭大国的战争,周部族肯定是举族动员。根据《尚书》《孟子》等先秦书籍说“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与纣战于牧野”,没有太史公说的“甲士人”,在这里以先秦古籍为准。如果按《史记》说的动员5万兵马,以小邑周的国力,我有点不相信。以商朝天下共主的身份,最大一次出兵也就是讨伐羌人时有过人。《司马法》说:三百家、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三百战车共虎贲三千,普通步兵六千。总兵力需要加上其他兵种和民夫,至少1万多是有的。考虑到四周的环境,家里不可能没兵看守,所以周动员兵力应该在1.2万人。按照《司马法》的征兵制,“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甸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乘,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周大概有户,每户平均5人(三夫),周国总人口有15万。
再看大邑商的人口。《史记》说纣王出兵70万,有人说是笔误,应为17万。实际上这两个数字都不可能。安阳殷墟面积大致有万平方米,推断人口应在十万以上。当代历史学家宋镇豪根据殷墟遗址中的人口密度估算,商末时殷墟及周边“卫星城邑”居住的人口总数,只不过约23万人。《殷虚书契后编》载:“王登人五千征土方”。甲骨文中可以登人的部落出现过几百个。估计受商王直接统治的各族人口可能有多万。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商朝一次用兵最多的记录是讨伐羌人,用兵力。按照5人一户,一户一丁,牧野之战商王只能动员王都及周边城镇,全国动员时间上来不及,故总兵力在5万左右。
西周时天子有14个师,其中分别是“成周八师”和“西六师”而据《周礼·地官·小司徒》记载,西周每个师是人。按这计算,西六个师拥有人。成周八师也叫殷八师,驻守在雒邑。这个军队规模对应的两京王畿总人口数就是50万,这个数字是周朝国民的数量,奴隶不算在内,蛮夷不算在内。
周朝从关中弹丸之地一下扩展几十倍。把周国和商朝直属的总人口加起来不过多万。还有多个方国存在于王畿之外。戎狄蛮夷环绕四周。春秋时期有名有姓的国家多个,到战国初年,国家仅存二十多,还有无数戎狄蛮夷被并入各国。
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全国总人口大约为万左右。这个数字是根据汉初人口推算出来的。有的学者说秦统一后全国人口万,严重不可信。
在几百年的列国战争中,华夏族人口增长10倍,秘密就在于百家争鸣时提出的“华夷之辩”。《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夏的基本团体包括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继承了华夏文明的国家。《孟子》:“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夷夏之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夷也可变成夏。
春秋时期开局周朝分封列国,姬姓有五十三国,兄弟之国有十五国,历史上出现名字的国有家。封给姜子牙的齐国是东夷人的土地。封给召公的燕国更是远离洛邑直线距离公里。天子给分封的诸侯以军队、随迁的人口和合法名义,领土得自己去打。分封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夏君夷民,统治者是夏,国民是各种蛮夷。周朝分封的贵族给天下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也把大禹时治水时所定的国变成了华夏。
到了战国时期,西戎并入秦国,东夷并入齐国,白狄、赤狄并入晋国,楚国自称蛮夷,灭国40多,实则王室为祝融之后,周成王时封为子爵。楚国崛起后,中原会盟时楚国也是诸夏的待遇。燕赵之间的中山国就是白狄所建,后世出土的精美文物说明中山国已经完成了向夏的转变。
秦国周边野蛮民族林立而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律·属邦》也规定了夏和夏子的法律定义。秦的国土范围内都是夏,秦女与蛮夷所生子女是夏子。只有在属邦的父母双方都是蛮夷所生子女或者生在国境外的蛮夷才是真的蛮夷。秦国从弹丸之地开始,征服千里西戎,再到征服蜀国,接着一统天下,再到征服百越,它实行的民族政策非常高明,将华夏的族群和文明从中原拓展到四方边远蛮夷之地。也让华夏民族成为世界第一民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