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沫之教授所著的《跋涉者的足迹》一书中,劳老师收录了自己子女在学生生涯中所写的多篇优秀文章,这些看似普通,其实是十分珍贵的资料。劳老师之所以将这些文章精心挑选出来与读者共飨,其初心是希望它能对当今在各级学校就读的学子,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今天小编摘录一篇,分享给广大喜欢阅读的网友。

成语中的动物

细翻成语词典,便会发现引入成语的动物不下数十种,体会琢磨,十分有趣。

马是出场最频繁的角色,而且总是和人同甘共苦。你看,“人困马乏”“人仰马翻”;出现“兵荒”,则必“马乱”;若有“盲人”,必骑“瞎马”,简直将人马相提并论。更有甚者,人死后以“马革裹尸”,说明马也和人“同归于尽”了。而人对马也委实不错,不仅“悬崖勒马”,而且要“死马当活马医”。人们对马的重视还表现在成语中对牛、马的叙述明显不同。如果说“土牛木马”还难分彼此的话,那么“木牛流马”便显出了区别。同是一个“老”字,对牛则“老牛破车”,对马却是“老马识途”。这边是“对牛弹琴”,那边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褒谁贬谁,一目了然。不过,马也确实名不虚传。你看,战前先是“厉兵秣马”,然后便“马不停蹄”地行军,战场上指挥官“一马当先”,猛将似“脱缰之马”冲入敌阵,后面则是“金戈铁马”“万马奔腾”,杀过来“千军万马”,终于“马到成功”。

俗话说“龙虎斗”,成语中龙、虎确实寸步不离。先是“龙潭虎穴”“藏龙卧虎”“生龙活虎”“虎踞龙盘”,它们有同样的出身;然后是“龙吟虎啸”“龙骧虎视”“龙腾虎跃”“龙争虎斗”,它们有同样的行动;最后“降龙伏虎”,落得同样下场。

鸡和狗也结伴出场,形象却不光彩。一上来就“鸡鸣狗盗”,竟一同作案,于是小偷对它们也一视同仁,来个“偷鸡摸狗”,闹个“鸡犬不宁”,直至“鸡犬不留”。但鸡和狗的结局却很浪漫:“鸡犬升天”—居然都成仙了。

鱼一出场便胆战心惊,人们对它的态度只是一个字:“吃”,这从“临渊羡鱼”便开始了,然后便用各种方法捕获:有的“以蚓投鱼”,愚蠢的“缘木求鱼”,高明的“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两眼一抹黑的也要“瞎子摸鱼”,结果当然是“鱼游釜中”。

还有的动物虽只出场一次,却留下很尴尬的形象。你看驴,一出场便“黔驴技穷”。蚂蚁,一筑巢便闯下“蚁穴堤溃”的大祸,显得冒冒失失,远不如“蜻蜓点水”那般优雅。

这么多的动物进入成语,我想,从中可以看出人类和动物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我喜欢成语,它不仅含义丰富、凝练,而且给人以启发。因此,我经常在作文中练习使用成语。用得多了、熟了,我发现不少成语中有动物这一有趣的现象,触发了联想,写成了这篇文章。

姚殊同北京五中初中三年级(1)班男生合影。第二排左一为班主任郭树森老师,左三为姚殊。

这是劳老师的儿子姚殊在上中学时写的一篇作文,并发表在年7月31日《北京科技报中学版》第期第四版头条。读完这篇作文,我们可以看出姚殊同学思路别具一格,结构逻辑性强,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致使这篇文章受到语文老师(任润芝)的充分赞扬。当时任润芝老师是这样点评的:姚殊同学肯于动脑,紧紧抓住了人和动物的关系这条线索组织材料,既介绍了成语知识,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写出了一篇立意新颖、思路开阔的好文章。

《跋涉者的足迹》

劳沫之著

新华出版社年4月

ISBN:-7---9

内容简介

作者在书中自述了八十多载人生岁月中亲历的很多深刻的、和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其中不乏有趣且引人思考的个人经历和家庭生活,呈现了一个个充满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社会、对国家无私奉献的精彩画面,折射出一位中国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高尚思想和良好精神风貌。全书叙述生动翔实,语言时而轻松,时而严肃。一个女性的人生,和一个国家的发展,跃然纸上。

作者介绍

劳沫之,生于年2月,湖北省云梦县人。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曾在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湖北省财经干部学校任校刊编辑等职。年5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助教、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研组组长(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五师中原分会会员,并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聘为研究员和咨询委员、被美国传记协会聘为顾问委员会研究会研究员。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曾为其颁发“20世纪杰出成就奖”,并收入该组织撰写的《国际名人传记辞典》。还入选《世界名人录》(中国卷)《国魂——跨世纪中华兴国精英大典》等书籍。合作专著主要有:《新闻通讯写作》(荣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优秀奖)《专业采访报道学》《新闻写作讲义》《新闻通讯作品选评》等。在报纸刊物上发表新闻通讯作品或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的论文六十余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