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秦对赵发起的战争,在公元前年正式开始,于公元前年赵国惨败收尾。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此战中,白起深知赵括急于求胜,采取多种策略最终大败赵军取得胜利。

长平之战形势

这场战争,也决定了赵国乃至其他五国的命运,秦国的强大和白起的名声深深印在人们心中。很多人认为赵国战败赵括该背锅,那如果赵括不替掉廉颇,赵国是否有几率获胜?很难!从秦国当时国力来看,就算廉颇在依旧无法挽救败局。

廉颇在也回天乏术。

长平之战,赵国先用廉颇为将,廉颇曾在长平设立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空仓领防线,第二道防线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互相连接。秦赵第一次战斗中,秦军突破空仓领防线,廉颇决定退守丹河以东。

赵将廉颇

此后秦赵相持三年而不下,秦昭襄王便派人离间赵王说:“廉颇老矣,他为保全性命才一直不敢应战,秦军所畏惧的,只有赵括一人”,赵王听信流言用赵括替换廉颇,赵括大举出兵,长平之战战况急转直下,而结果正是他带领四十多万赵军一败涂地。

如果当时没有用赵括替换廉颇,能否有逆转的余地?答案是没有。首先,秦国粮食充裕而赵国粮食告急,并不能让廉颇持续防守太久。其次,就算正面对战,秦国乃虎狼之师,以劲弩闻名,射程百米且三棱箭头可轻易穿透铠甲。

秦将白起

就算赵军可以突破弩阵近身作战,秦国还有重步骑兵团。手持长达3米的矛,再加士兵各个斗志昂扬,以及赵军对白起的恐惧,就算经胡服骑射改革后的赵军可以与之一战,但据记载秦军出兵达六十万之多,数量上也占尽优势。

秦据关中平原,兵强粮多。

为赢的此战胜利,秦昭襄王下令征调秦国15岁以上全部男丁全部应战,集结军队60万,自己也亲赴前线督战。当时的秦国,据推测人口最多只有万,一个农耕国家竟能有将近一百万的兵力,秦国是如何做到的呢?

秦昭襄王

据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竹简记载,秦国年满15岁者就要先入“傅”,傅是当时伏兵徭役者的通称,相当于现在的预备役,这时候就要学习骑马射箭等基本军事技术。以此看来,秦国在后补军队方面的制度已颇为成熟。

此外,一个士兵一个月的口粮大概为40斤左右,据此推算,长平之战三年间消耗的粮食至少应该是70万吨以上。秦国能够保证这么多粮食产出,一方面是因为据有关中平原千里,这里有当时农耕条件最好的土壤,是秦国实现农业强国的根本。

关中平原

另一方面,秦国是战国中最彻底实行土地私有并鼓励开荒的国家,这让当时秦国每个劳动力拥有的耕地面积增加到相当于现在的15亩,高于其他各国一倍之多。

另外,牛耕的出现以及水利事业的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性农业革命的标志,而秦国则是最早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国家,这保证了秦国即使在举国征兵、缺少劳动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证很高的农业生产率。

都江堰

在种植技术上秦国也最为先进,秦《田律》严格规定各种作物每亩需要的种子量,土地肥沃也可适当增减,同时还有其他经济法规共同规范和促进农业生产。

同时在秦昭襄王时期,闻名中外的都江堰也修建而成,它的出现让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成为秦国后方的大粮仓,秦昭襄王中期,秦国粮食产量就远高于其他国家。充足的粮草,强大的军队,秦昭襄王为白起做好了所有准备。

商鞅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是必然,秦昭襄王时的秦国,无论在军事还是农业方面,都是山东六国所不能抗衡的,尤其农业的发达。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有了足够的后勤保障,前方军队才有动力战斗。赵国战败,赵孝成王的决定只能说是推进了秦国的步伐,商鞅变法在秦彻底施行,早已奠定了秦国胜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史记·赵世家》、《史记·秦本纪》、《战国策·赵策》、《东方帝王谷·铁血长平》

长平之战赵国几乎覆灭,为何这种情况下赵依旧能支撑38年才灭亡

秦国伊阙之战为何会取得大胜?多种因素共同造就,白起功不可没

孟尝君养士三千,以爱才闻名!那为何又有为官不学孟尝君的说法呢

秦相李斯到底有什么功与过?“千古一相”是实至名归还是徒有虚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