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有章华台,遥遥云梦泽。诗词歌赋、文学作品、热门影视都爱提的云梦泽,它的前世今生就藏在千湖之省、百湖之市的湖光山色之中。

6月6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员、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顾延生,在第二季自然通识课第二课《跨越数千年的对话:从古云梦泽到世界湿地之都》中,分享了他和团队多年研究的成果。眼下,武汉正在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城市,他认为武汉优势显著,更有实力建成定位更高的“世界湿地之都”。

顾延生教授主讲自然通识课。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摄

小细胞化石揭开大秘密,年前就有云梦泽了

顾延生的本科和硕士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专业,后来又在武汉大学攻读了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学科交叉的教育背景,让他在认知环境演化时,拥有了科学与人文的多重眼光,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古云梦泽形成演化研究》。

年起,他带领团队在江汉湖群布下多个钻孔,将地下的湖泊沉积物钻取出来,穿越时空的密码,就藏在沉积物之中的植硅体化石里。这种大小仅几十微米(注:1微米等于0.毫米)的化石,藏在植物细胞化石里,只有在专业显微镜下才能艰难分辨。顾延生团队研究发现,硅元素参与了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温度和湿度都极其敏感,这些微小的植硅体化石,正是千百年前最忠实的气候、水文记录员。经过复杂的测算、分析,以及与今天植物体内的硅元素反应温度、湿度情况进行比对,能得出古时候的气候和水文状况,进而获得了古云梦泽形成演化的证据。

显微镜下的植硅体化石。顾延生供图

根据顾延生的研究,江汉平原为典型的洪泛冲积平原,低洼的地形地貌提供了物理空间,随后出现的3个阶段暖湿气候则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大约年前,古云梦泽开始发育形成,随之伴生的,还有古文化的演化。

探源中华文明起源的路径众多,古云梦泽的所在地,不只是夏商文化南下长江后的盘龙城文化发源地,也是屈家岭文化、楚文化的发源地。

西周灭商之后,熊氏受周天子之封在楚地建国,江汉平原地区特有的楚文化,在大约年前形成。“楚文化中有许多与水有关的文化崇拜。”顾延生认为,诞生于云梦泽畔的楚文化,之所以跟北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不同,正是水赋予的独特个性,“如果没有水和云梦泽,楚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不会有如此鲜明的地域特色。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直是历史文明演化告诉人们的答案。”

观众认真听课,拍摄课件精彩内容。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摄

人类活动的痕迹,湿地里都埋着“档案”

古云梦泽形成演化的历史显示,“地质构造提供了空间,历史气候创造了条件,但人类活动决定了其未来!”顾延生这样总结湿地与人的关系。

湿地沉积物里,埋藏着从古至今的人类活动痕迹“档案”。

“商朝起,人们开始冶炼铜矿,我们在江汉平原和神农架大九湖的钻孔沉积物中发现铜元素(Cu)的含量商朝时期快速增加,还发现了丰富的水稻植硅体化石,证实此时古人已开始对河湖洲滩进行垦殖生产。”顾延生介绍,西汉为古云梦泽由盛转衰时期,这是因为西汉以来人口数量增长,人们对古云梦泽进行农田开垦和农业区的扩大。其后,随着人类活动的急剧增长,古云梦泽最终演化为现代支离破碎的江汉湖群,湖北“千湖之省”和武汉“百湖之市”的地理形态由此形成。

顾延生回答观众提问。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摄

到了近代,伴随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发展与工商业发达,武汉城市化进程加速,人类活动对湿地环境的影响更加显著。张之洞坐镇武汉任湖广总督时,大力推进洋务运动,武汉一跃成为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城市和商埠,有着“东方芝加哥”的美称。顾延生从东湖沉积物中也发现,自洋务运动以来,湿地沉积物记录的重金属污染明显加剧。

曾经,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忽视了生态,湿地沉积物里也有记录。不仅仅是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水体里还发现了雌酮、雌二醇等内分泌干扰物污染,影响湖泊生物乃至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扰乱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最终威胁到人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武汉相当有实力

痛定思痛,年是武汉湿地保护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起,武汉先后出台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武汉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武汉地区湿地面积整体趋于稳定。而顾延生团队的统计数据表明,年之后的湖泊面积和生态指标趋于稳定、略有回升,且武汉GDP仍保持高速增长,经济腾飞与湖泊湿地保护实现了双赢。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认知武汉,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顾延生等学者也认真思考着武汉的未来发展。年开始,他参与了中国工程院和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的重点项目,通过项目研究,于年7月向武汉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创建“世界湿地之都”的提案,该提案迅速得到主要市委领导的重视,并指示主管部门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对接落实。

眼下,武汉正在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由国际《湿地公约》缔约方组织认定的这一称号,目前标志着一个城市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而“世界湿地之都”则是由武汉学者率先提出的新概念,全球还没有一个城市拥有这个称号。

顾延生解释,“世界湿地之都”在文化、理念、科技、管理、政策等方面都定位更高,“‘国际湿地城市’全球已经有十几个,但能够被冠以‘世界湿地之都’的,一定要在全球范围起到领头羊和示范作用。”他认为,武汉应该有这个底气,“我们研究表明,大江大湖大武汉的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综合科研实力居全球第13,尤其关于湿地保护的科研力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武汉能不能把长江大保护做成世界大河保护的样板?把湿地保护做成世界湖泊湿地保护的样板?应该有这个自信!做好湿地文章,也是武汉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路径。”

但他同时也指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武汉,目前对比全球宜居城市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一定要在方方面面重视生态,这需要每个人的力量,切实推进全民爱护湿地行动,“古云梦泽有多年的历史,楚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我们不能把这么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湖泊湿地资源破坏了,不能把这种厚重的湿地文化内涵丢掉了。”(长江日报记者黄亚婷通讯员赵慧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