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阴影散去,中国经济逐步开始从不确定性中迈向远方。
随之带来的是百业复苏,实体活跃,以及房价的起起伏伏。
有说,年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元年,因为就在最近这一年,房地产业祭出了:
「降利率」「给政策」、「让价格」等多项利好之后,仍旧半死不活。
如果按照过往的经验,就叠加的这些buff,房价早起飞了。
飞不起来,只能说明房价真的到顶了,还在赌下跌的人,肯定会成为大赢家!
这会是现实的预期吗?未来到底会怎样?
大家好,我是乌鸦君,今天继续用一篇文章,聊聊我的观点。
先说结论
虽然人口在负增长,房子也在过剩;城市化似乎到顶,经济发展也趋近乏力。
但赌房价下跌,成为赢家,真的很难。
虽然中国的房子在过剩,但90%还是和普通人无关,或者说没啥价值。
即使你的确可以继承双方父母的多套房产,社会也的的确确能做到民有所居。
但房和房之间的差异,可谓云泥之别。
有的房子,拥有优质的医疗,卓越的工作,合格的教育,几乎要求的美好,都能满足。
有的房子呢,毗邻于荒野和丛林,就连最基本的水煤电气都很难。
这不是电影,这就是现实,是明明白白的生活写照。
虽然我们自己可以将就,将就在农村,将就在县城,但子女后代能将就吗,他们会种田吗?
或者说,我们希望他们走我们的老路,去种田吗、去搬砖吗?
没人会希望!!!
只要我们还有对于美好未来追求的普世价值观,希望自己学有所用,找一份好工作,给孩子不错的教育、医疗、生活环境。
指望房价腰斩,最后成为赢家,就不会实现。
其次则是,虽然人口出生率在降,城市人口却在升。
譬如根据第一财经统计,全国40个主要城市的人口净流入情况,我们就会发现,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人口流入非常夸张。
Top10的城市,人口净流入基本维持在万以上,就这个虹吸效应,拿什么去腰斩呢?
毕竟,城市的虹吸比起人口的下跌来的猛多了,而且一年超过一年。
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讲,人口增长越是缓慢,中小城市或者乡镇老龄化越严重,人口就越发的会向城市流动。
因为,越是这样的宏观变化,小城镇越是会空心化,缺钱、缺产业、缺教育,最后无奈的走上缺人的道路。
看看那些资源枯竭型的城市,基本会是未来中小城市的写照。
普通人拿什么去对抗这样的趋势呢?
当然,更重要则是在财政依赖和通胀的双重压力下,只要印钞机还在加大马力,地方收入找不到新出路,资产就很难大幅贬值。
以最近的6个月为尺度,你看房子卖不出去了,谁最着急。
不是开发商、也不是销售,更不少建筑公司,而是我们的地方。
某些城市甚至官宣,将房地产纳入困难行业,给予政策支持。
而且这并非孤例,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内地,稍微数得上名号的城市,由于地产的不理想,都急的跳脚。
各种扶持、政策,花样频出,就怕这个“衣食父母”轰然倒地了。
同时呢,这1年里,印钞机还在加大马力。
就拿年1月来说,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了.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创下了近6年以来的新高。
最令人惊讶的还是,这仅仅是年1个月的数据,仅仅一个月新增M2,就是去年一年增量的4分之一。
就在我们还停留在年4万亿的大水灌溉的时,不知不觉里,M2如今居然已经进入到百万亿时代,看着就惊人。
不说这个钱都会涌入楼市,但在这样的情形下,指望房子迎来一个全面甩卖的时代,能有多少可能呢?
最后,回归问题的开口。
的确,不能否定的是,房子是过剩的,甚至可以说,未来90%的房子都没有价值。
但是,只考虑人口增长,房子过剩,就把房子和白菜价划等号的,是愚蠢。
社会是很复杂的,看似矛盾的问题,在现实上,因为各种原因的纠缠,往往又会巧妙的达成了统一。
说白了就是,中国的房子,问题不在总量够不够,而在于结构性失衡。
因为大家都追求的,是好房子,更好的绿化,更好的就业,更好的交通,更好的医疗。
但同时满足这些内容的,往往都是一线或者少数二线城市。
从全国范围来看,这样的房子其实不是多的。
或者就算我们不愿意去这些城市。
但在上层意志的规划下,为了提高效率,集中资源,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赌房价下跌,成为赢家,真的太难太难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