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又称汉隶、左书、八分等,是由秦代的小篆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它起源于秦朝,东汉时期达到鼎盛,宋、元、时期逐渐走向衰落,至清代隶书成为汉代以后又一复兴时期。在汉字书法史上,它上承秦代小篆的一些规则,下开魏晋档书的先河。隶书的出现,是汉字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使中华的汉字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它也由此奠定了汉字档书体发展的基础。其字形略微宽扁,横画长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既具实用价值,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賞价值,至今仍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中国的汉字字形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一种正规的字体在应用中为了提高书写速度,总是会有不断地草化和简化的趋向,隶书就是由于适应快速书写的需要,由秦代的小篆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它上承秦代小篆的一些规则,下开魏晋楷书的先河,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意义,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和书法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隶书,历史上又称左书、史书、八分等,是打破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并改变篆书的笔画形态,使书写更方便的字体。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相传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据说,秦始皇时下人程邈为狱吏,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云阳监狱达十年之久。他感到当时官狱公牍繁多,篆书结构复杂,书写不方便,因此就在监狱中改革书体,根据大、小篆字体加以整正,最后拟定了隶书,献给秦始皇,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于是就放他出来做御史,让他继续改革修正文字,后来人们便认为隶书是程邈发明的。其实各种字体的产生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是不会由某一个人能创造的,程邈可能对已经在使用的字体做了一番整理、规范、优化的工作。许多人认为,隶书这一名称的来历,与一开始使用这种字体的人的身份有关。《汉书艺文志》云:“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许慎《说文解字叙》也说:“秦烧灭经书、涤際日映,大发隶卒兴役戌,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卫恒《四体书势》云:“秦即用篆,奏事繁多,算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日隶字。”文献记载说明了:一、隶书普遍适用于秦代,当时隶书是一种“佐书”,他不同于当时普遍使用的“正体”小篆,只是新兴的铺助性字体。所谓“正体”,是指有着规范的书写标准,发展到终极状态的文字体式。二、秦代因为公事繁多,不得不使用简便易书的隶体。秦代统治者心目中的“正体”是小篆,隶书虽实用,由于“易为易知”,也不反对在一般性公务中广泛使用。三、使用隶书的人是下层小吏和普通人。“隶人”不等于奴隶,汉代官府里从事文秘工作的小吏往往也被称为“隶”。现在学术界持同意见较多约,是隶书之隶,乃“隶属”、“辅助”之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谓其法便捷,可以佐篆所不逮。”今启功在《古代字体论稿》中说,汉代官府里从事文书工作的官吏是书佐和史,这类人使用隶书推广了隶书,故而得名。隶书,广义的概念是指秦隶、西汉隶书和东汉隶书三个阶段的隶书。狭义的概念是专指东汉时期成熟的碑刻隶书。隶书,过去人们都认为是在秦始皇时代才产生的。据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士的大批秦简(图)和年出土的川青川县战国木(图2)以及其他大量资料,足以证明隶书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在中华书法史上及中华文化发展史上,隶书的贡献为中华文明的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354.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