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萧规曹随,字面意思就是,萧何定下的国策,在他死后,继任者曹参依然照章执行。后来多比喻继任者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典故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在西汉的学者杨雄《解嘲》一文中,也说道:“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萧何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是西汉的第一任丞相。萧何曾经是秦朝沛县的“主吏掾”官员,所谓的主吏掾,官职小于县令,是县令的从属,专管群吏的进退,掌管人事变动大权。因为当过秦朝的官员,所以对于秦朝的法律很熟悉。西汉建立后,萧何以秦朝的法律为基础,制定了汉朝的法律,颁布了《九章律》。从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完整地记载了秦朝的法律条令。通过竹简上的秦朝法律对比了解到,汉朝的法律基本沿用了秦朝的法律。而且萧何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而治,无为即是有为。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更为明简。萧何为了让民众从秦朝暴政中解脱出来,从战乱中解脱出来,制定了一系列安抚流亡、发展农桑、休养生息的施政措施,使西汉在建国之初,就出现了一派生机,民力和国力逐渐得到复苏。刘邦去世后,萧何继续为相,辅佐汉惠帝。在萧何病危之际,汉惠帝探望萧何,探讨丞相的接班人。汉惠帝问道:“曹参怎么样?”没想到萧何一听,挣扎着病体跪在汉惠帝的面前叩头说:“陛下如果任用曹参为相,微臣死而无憾了!”由此可见,萧何对于曹参的器重,也说明对曹参的个性和能力相当了解。曹参和萧何、刘邦都是沛县的老乡,在刘邦还没有起兵时,曹参就是沛县的狱掾,专管监狱的官员,和萧何是县衙里的同僚,两人相知相识。曹参跟随刘邦建功立业,西汉建立后,论功行赏,曹参位居于萧何之后,名列第二。萧何为相时,曹参在齐国担任国相。刘邦分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委派曹参辅佐他。萧何死后,汉惠帝就把曹参提拔为丞相。可是让汉惠帝始料不及的是,曹参整日里与同僚们饮酒清谈,好像不以国事为重。汉惠帝好郁闷,心里猜测,难道曹参认为自己太过年轻,不想尽心辅佐于他?他把心事对曹参的儿子曹窑讲了,让曹窑回家后劝劝父亲。但是曹窑刚提话头,就被曹参打骂走了。汉惠帝得知详情,第二天早朝完毕,就把曹参留下询问原因。曹参问道:“陛下,你和高祖比,哪个强?”汉惠帝急忙说道:“我怎么能够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接着问:“那么,臣和萧何比,哪个强?”汉惠帝笑着说:“你好像不如他。”曹参说道:“对啊。皇上的英明贤能不如先帝,臣又不如萧何,我们还能够制定出比他们强的国策吗?他们制定的治理国家的国策,在施行中大有成效,我们只要按照他们制定的国策,继续执行,就可以很好地治理国家了,没必要再进行改动,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恍然大悟,点头说道:“你不用说了,我知道怎么做了。”这就是曹参的高明之处,如果一朝丞相一个政策,就会出现前令后改的局面,让老百姓无所适从,其实是扰民的行为。曹参当丞相三年,主张用无为的思想治理国家,不扰民,不擅改国策,致使西汉的政治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人们安居乐业。曹参这种治理国家的方法,得到老百姓们的拥戴,他们编着歌谣传唱,来歌颂曹参的功德。曹参的这种睿智的施政办法,不但造就了西汉的兴盛,也造就了成语“萧规曹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