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江汉平原
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沧浪之水及三澨历史沿流
文/陈玉祥
“山形终古不易,水道千年屡变”。汉江下游自古迁徙不常,南北移动,史籍注释不一,至今仍是困惑史学界之谜,待逐步揭开之谜。
《尚书·禹贡》载:“潘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汉水源出陕西省秦岭宁羌县北磻冢山,“因地而名,曰漾,曰沔,曰汉,曰沧浪。”
宋代禹迹图(年),显示汉水中下游主航道
何谓“沧浪之水”?《辞海》称“在湖北省均县北”、“武当县西北汉水中有沧浪州”。《辞典》释为“汉水的别称”,“汉水的下游”。
天门古称竟陵、景陵,居汉水下游,自秦置为县。历史疆域北接京山杨水、巾水、溾水,南至洛江河畔到剅河范溉关(今属仙桃市)与沔阳接壤;西自汉水关祭口南河与潜江分界,东至净潭(老县河)、乾驿界牌,与汉川田二河为邻。从西向东横贯的主要河流有汊水(又称义河、城南河、县河)、周河(湮塞的汉水故道)、牛蹄河(古汉水,今天南长渠)、狮子古河(今中岭支渠)、襄河(今汉水)、通顺河(今仙桃境)、洛江河(今仙桃境)等。南北蜿蜒的主要河流有杨水(西河、马溪河)、巾水(东河、石家河)、三汊河(黑流渡至黄潭接杨水、巾水)、南港河(关祭口)等。
天潜沔地区南北汉水故道示意图
西东流向依次为天门河、周河(虚线)丶牛蹄河、狮子古河、襄河(今汉水)渔泛水陶童河、芦茯河及通顺河丶洛江河丶通州河丶东荆河(作者考证手绘)
沧浪之水既是汉水,又称沔水。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汉水过钟祥后“沔水又东南与杨口合,又东南迳江夏云杜县(嘉靖沔阳志称云杜故城在沔阳西北,西北者今竟陵冶),夏水从西来注之,即渚口为中夏水,纳杨水,东得浐口,又东迳左桑,又东合巨亮水,又东合驿口,又东谓之横桑,又东与力口合,又东南合涢水。”南至江夏沙羡县北(汉阳南入于江)。古今地名各异,众说纷纭。查阅历代古汉水图、省县地方志,河渠水利典籍,考证认为:杨水口即今潜江策口之东荆河口;浐口应在沔阳州西北芦伏河至渔泛峰水之间;夏水入沔渚口自古湮塞无考,《水经注》“死沔”即周河故道。横桑有学者称即天门横林口;力口即干驿东界牌(古直阳县城);涢口即汉川新沟。
明《沔阳州志》录有流传江汉的“沧浪渔唱”诗:
汤汤江水接沧浪,欵乃歌声送夕阳。
濯足濯缨皆自取,恨无孺子共徜徉。
“沧浪渔唱”——为竟陵岳口汉滨古沧浪亭景观。
作者(左)九十年代主持复修岳口六角亭,与原天门市副市长孔圣坤、原县文化馆负责人孟丽华在汉江堤上六角亭处留影。
古人常吟:“沧浪之水清,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吾足”。读屈原《渔父》篇,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官楚国左徒(仅次于令尹宰相),史载“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主张“联齐拒秦”。因坚持理想,憎恶黑暗,嫉恶如仇,受到奸侫排斥,被昏君楚怀王流放。第一次被流放到汉北湖潭之区。他离开郢都,沿夏水经监利、沔阳、竟陵,沿汉水之滨流浪。披发行吟于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怜之。劝他“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叹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为楚国面临的危亡,人民将蒙受苦难而痛苦悲哀。坚持不与腐朽势力妥协。第二次被流放到湖南汩罗,当听到楚国被灭亡的消息后,他投江而死。江汉人民世代怀念屈原,以龙船竞渡、抛粽入江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屈原行吟汉北图
清代铁骑入关一统华夏。执政者清醒地认识到“以马背得天下,不能马背上治之”,得人心者得天下。要长治久安必须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先后在屈原流放遗迹处以“沧浪”之名,沿途广建亭台楼馆。——沔阳张沟建有沧浪馆,竟陵岳家口建有沧浪亭(建于顺治十八年,即年)、汉阳建有沧浪台……
古汉水从牛蹄口(岳口龚新垸堤外河滩)曲折漫游竟陵县。古代从湖广进中原,赴京城长安,多是乘舟溯长江,沿汉水抵襄樊北上。竟陵县汉水是必经之途。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乡自古人文荟萃,有三国古迹留驾河、诸葛岭等。汉南谭家垸徐越村,是晚明竟陵派文学创始人之一谭元春解元故居。剪石台耸立于莲池,四周简远堂、红石亭、蓑桥、柳巷、龙凤松、寒河等遗址供后人凭吊。
横林口东郊陶溪潭北浒,有长寿山,环境清旷幽僻,古庙燃灯寺雄伟壮观。据古碑记载,唐代高僧皎然为寺僧主持鼻祖。皎然为晋宋山水诗人谢灵运十世孙。他喜爱水乡风貌,有《过竟陵》五律诗:
汉水几千曲,飞流自陇西。
到来云梦阔,翻觉楚云低。
积潦平江县,垂杨匝古堤。
踏春游女出,仿佛浣纱溪。
竟陵烟月似江南,春水碧波,杨柳依依,长堤边踏春游女结伴而出,汉水边洗衣少妇们笑语声喧,使人好似来到西施浣纱的若邪溪……
乾东岗岭位于松石湖与华严湖间,山青水秀古树葱茏。唐代茶圣陆羽曾在此结庐隐居开辟茶园,研究茶经。岭上旧有松石园,绿波红莲,芳草如茵,系明代户部尚书陈所学的私家园林。湖水澄静烟雾云濛,景色迷人。明两京祭酒鲁铎、吏部尚书周嘉模均诞生于乾晴滩。
水乡净潭有状元湾,系清嘉庆状元蒋立镛故居。“一门五代进士,三登鼎甲”,世之罕见,传为美谈。
“过三澨”,顾名思义,澨即水边之地。各种典籍解释为“水域名”,即:“漳澨、雍澨、薳澨”。《史记·夏本纪集解》、《水经注疏》及古代《潜江县志》、《沔阳县志》、《竟陵县志》均说“三澨在江夏竟陵界”、“与竟陵接界”、“三澨水在竟陵”。
乾隆版《天门县志》图,襄南芦河范溉关属为天门区域
一说发源于京山仙女洞的司马河,会南河流入天门县界,又东南流名渔薪河(亦名西江水),和源于京山的杨水(西河、马溪河)、巾水(东河、石家河)合流东下为汊河(义河、城南河),即“三澨”。
第二种说法,“三澨”在其南。“旧址在竟陵县南三十里”。亦称古周河故道牛蹄河(汉水)为三澨。
第三种说法,天门东北邻县三台、龙骨等湖为禹贡过三澨故地。
详查历代汉水图籍,“三澨”应为“水域地名”,“过三澨”即经过连接三条支流的竟陵县汉水之域。也即西自张港(原属潜江县)、官祭口(今天门蒋场)间的南港河(上接周河、县河),为古三澨上游;岳口牛蹄河、截河段铁李港(杜子沟)上连县河,为三澨中游;东至卢市蒋场巾带河(老县河)连皀市河,为三澨下游。这一片河湖交叉的水网之区即古三澨之域。汉水堤修筑前,南下的司马河、马溪河、石家河、皀市河均与古汉水相连。还原三澨历史旧貌,只能从古诗中寻觅。
《湖北通志》载有《竟陵(天门)书事诗》:
三澨滉晴光,沙村苇作墙。
春深茭笋美,秋晚稻花香。
这是一片美丽的江汉鱼米之乡。清乾隆《天门县志》也载有知县姜绾留下的“三澨渔歌”诗:
迢迢三澨带孤城,添却渔歌画不成。
欵乃声中山亦绿,沧浪曲里水犹清。
吹开柳叶游鱼听,飞过芦花宿鹭惊;
棹椅白苹钩莫下,满蓑明月一舟横。
诗人曾宦游竟陵,梦里水乡如画。对天门南国水乡图景赞羡不已。
“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汉水入江口先后有滠口、五通口、龟山南、龟山北之说。《水经注》称:沔水“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汉”。“沙羡”为古汉阳,县治涂口(金口),在今汉口西北张公堤外。“大别”又名鲁山,即今汉阳龟山。古汉水入江口,先秦时在滠口(今汉口)北入江。“襄河在汉口北岸十里许,即古汉水正道”(明嘉靖《汉阳府志》)。明成化二年(年)大水后,汉水改道由郭司口冲一道循龟山北(古称夏汭)入长江。
千年沧桑,历史演变,竟陵水乡泽国成了一碧万顷的棉乡。“自汉道湮塞,淤生其亩,广其田川”。从泗港、黑流、牛蹄、狮子等河口回望,昔日的沼泽河谷已是田畴弥望,集镇星罗,灯火万家。昔日大河今成支渠,小河又成主航道。茫茫刁叉湖中发现有宋代民居水井;洪湖也属晚出之湖(明代溃口形成);天门谭家湖明初也是花、谷两全的膏腴之地。南北两派汉水,谁是主河道?学者纷争不一。现存西安碑林的宋代阜昌七年(年)“重校立石”的《禹迹图》,复州竟陵汉水即今汉江河道上下间(仙桃至长江,南北流径里)。
江汉鱼米乡
历代盛传的“周天官一本塞九河”,不见正史典籍。南北九口先后堵筑、湮塞,襄河独受汉水,形成主干道。分流分汊的汉水支派:
北岸有铁牛关、狮子口、旧口、操家口(以上钟祥段,明嘉靖时筑塞)、黄伏、唐心口(天门多宝段,嘉靖时塞)、泗港(张港段,清康熙时塞)、官祭口(蒋场段,嘉靖时淤塞)、黑流渡(蒋场段,清康熙时塞)、牛蹄口(岳口陈家场,咸丰年淤塞)、狮子口(岳口黄家滩清初塞)、刘家河(多祥段,道光年塞)。分泄水道一由张池口出汉川,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入汉水。
南岸支流有沙洋河(荆门段,明隆庆年筑塞)、夜汊河(潜江泽口,明万历时疏筑成东荆河至今)、芦洑河(潜江竹市上,清顺治时筑塞。清康熙时疏浚成通顺河至今)、渔泛峰河(沔阳段,万历时淤塞)、锦湍河(仙桃镇,光绪时筑)、叶家河(又名西流河,源于仙桃鄢家湾,道光时湮塞)、产芝河(又名展翅长诃,仙桃长淌口东北,道光时湮塞。分泄水道分别入太白湖至沌口入江、武湖新滩口入江。
自唐、宋以来“募民营田”,移民集结江汉筑堤围垸。明初对围垦荒地“减免三年徭役赋税”,吸引大批江西移民涌入江汉,滨河为堤,沿湖筑垸,“排水泽而居”,使“昔日湖渚半为村庄”,南北两岸堤垸密如蜂巢。九口先后堵筑堙塞。襄河独受汉水,堤垸修筑才形成一条主干道。大自然的演变总是利弊相随的。“人与水争地为利,水必与人争地(流)为殃”。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淤塞升高;支流壅塞,宣泄不畅。嘉靖时汉川张池口淤浅,竹筒河出口淤塞15里;正德间,潜、沔湖渚渐淤为平陆。加之汉水河漕上宽下窄,滩挺弯曲,多迎流顶冲,堤身沙质易颓……惨绝人寰的水患便接踵降临了!汉北天门不完全统计:从明嘉靖起到年,共溃口次,溃口险段,多在堵塞的原河口一带。如钟堤上下46次,唐心口-带20次,泗港沿线52次,牛蹄、狮子河口20次次。汉南沔阳统计有次(明代26次,清代次,民国34次)。据清嘉庆十二年湖北督宪奏章:“核计潜江被淹27垸,天门被淹垸,沔阳被淹垸,汉川被淹垸”。溃口洪波“建瓴而下七八百里……舟舣树杪,鱼游釜中,田庐飘荡,骸骨蛇龙,亿万生灵流离转涉;加以派筑堤夫疲死饥饿,皆汉水也”。“天下利害之大者莫如水!”
面对积重难返的水灾,南北水利“以邻为壑”的官司、械斗纠纷愈演愈烈,旷日持久地打了四百余年。
直到年后,政府统一修筑汉江堤防,划定分洪区,疏浚排灌沟渠,统一调度管理,才结束了千年水患这一人间悲剧。
水经注、水经注疏、湖北通志、襄堤成案、楚北水利堤防纪要、省水利志、县水利志、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湖北档案史料、明、清潜江县志、沔阳县志、京山县志、汉川具志、汉阳县志、清·汉水图、宋舆地纪胜、民国安陆府天门地图、岳口金、刘、陈、张族谱、省、市文史资料等。
观清乾隆天门县志疆域至汉水南剅河范溉关(今属仙桃市辖)。民国时为天门二区(岳口区)行政范围。区署设岳口三义庙丶银行。此地历史悠久,天门文化习俗自古传承。方志族谱载,该地文人丶武师、商贾多来自天门。
南宋《舆地纪胜》记复州(今天门)景物下称:范慨市,在玉沙县(沔阳)西四十里,濒汉江。晋郑交甫南游过汉皋,遇二女佩两珠。甫与言,请子之佩。二女解佩交甫。甫怀去十步,探之亡矣;回视二女,亦失所在……
这段优美动人的神话,古书汉代刘向《列仙传》记载,郑交甫到汉皋台下游玩,遇二仙女悦之解佩事同。汉代《韩诗外传》亦记之。
查明代沔阳志、潜江志也均记载这一传说。
解放初,此地旧例来天门聘塾师,老家叔父应聘,赴襄南剅河范溉关处几十年,遂落藉于此。回岳探亲也常讲此故事传说,言剅河左脑处有仙女台丶解佩亭。四周出土不少汉墓古物……从小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