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桢啸
“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
假如你有兴趣问询探究四川、重庆(含陕南、贵州遵义)人祖辈从何处来?他们多会回答是:年前从湖广“麻城孝感乡”而来。
为什么会有此说呢?
因为,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湖北的麻城孝感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移民,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现在的四川、重庆)的每一个角落。“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移民,首先“填”的都是平原及丘陵区。麻城位于大别山与长江之间,境内多高山丘陵,只有“麻城孝感乡”全部为土地肥沃的平原,麻城孝感乡自然就成为了移民们暂时定居的理想选择。
史料记载与民间传说表明:
“湖广填四川”几乎是与“江西填湖广”同时发生的。大规模迁入的人口,保证了麻城孝感乡人口的动态平衡和巨大的人口输出能力。
我们还应当记住,古代中国的八大移民圣地中,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的时间最长、数量最大,范围最广,在中国移民史中影响最大。
重庆湖广会馆记载
有这么一幅楹联,在重庆湖广会馆里有面:
“会岷沱数千里,波涛自泸水东来,庙貌重看辉日月;
历明清六百年,统绪溯麻城西上,宗支繁衍遍川黔。”
楹联的内容,清楚地告诉读者,重庆人的根在麻城。
四川各县市的史料(县志、族谱)记载
川西:民国《荣县志》:“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仁寿《李氏族谱》:“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
川南:民国《南溪县志》:“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
泸州《王氏族谱》:“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
川东:咸丰《云阳县志》“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北岸民则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较多。”
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明洪武二年,叶端祥之子叶根一偕弟根二,同丁、陈、王、潘、肖、张、毛、莫九姓一道,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铜鼓滩入川落迹(籍)忠县。”
川北:光绪《李元仁墓碑》:“本籍湖广麻城孝感李家大土坎高阶,缘于元末入蜀,插占巴州。嗣世祖因贼匪扰逆,始建修楼房,后因号楼房上下营。”
川中:民国《资中县志》:“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本省当元之季,伪夏明玉珍据蜀,尽有川东之地,蜀号长安。玉珍为楚北随州人,其乡里多归之,逮今五百余年,生齿甚繁。考其原籍,通曰湖广麻城孝感人为多。”
光绪资中《徐氏族谱》:“吾徐氏,麻城县孝感籍也,妙洪祖避徐寿辉乱迁蜀……。”
县志、族谱记载的内容,清楚地告诉读者,四川人的根在麻城。
大规模“湖广填四川”的行为有两次
第一次:元末明初。元末,约公元年,湖北随州明玉珍率领“红巾军”,克重庆,5年后称帝,国号夏。明玉珍的部下几乎全是湖广人,尤以黄州府麻城县人最多。明玉珍尚俭轻徭薄赋,在川境遍置卫所,戍兵屯垦;并下令广招湖广百姓入川垦殖,其部队悉就地解甲归田.与当地人及入川新民互通婚约,融为新一代四川人之重要部分。
明初由麻城孝感乡迁川者之后裔不乏名人望族,如明朝新都状元杨升庵及其先辈首辅杨廷和;如康熙朝河道总督三台王新命等等。从而麻城孝感乡不但人多势众,而且成了郡望之金字招牌。
明万历六年,约公元年,全川经年休养生息,人口增至多万,经济文化事业亦长足发展。
第二次:清康熙十三年约公元年。经明末清初战乱后的康熙十年,随着逃亡的当地人返乡及陕西等地新民入川,加上尔后近30年的生息,《四川总志》记载:“全省存男女97.1万人”。据传,张献忠逃匿西充前,火焚成都,至清初四川省会流寓保宁(今阆中)十余载,川境十室九空。为此清廷颁优惠政策,招民实川:入川新民可“插占”为业,即凭劳力所垦荒地悉归所有;绵州政府从陕西购耕牛及种子,免费发给农户;雍正初年还一再减免征粮……
这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一时间,使得湖北、湖南、广东、江苏、福建等省人民或因天灾,或因贫困,或图改变环境,向往着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乐土,举家攀邻纷踏而至。
这两次古代的“湖广填四川”,大约有余万移民迁入四川,十几个省份卷入移民浪潮,比如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广西、陕西、贵州、云南、山西、河南、山东等。因移民入川的外省人以“湖广籍”最多,这次事件被历史学家和民间命名为“湖广填四川”。在“湖广籍”移民中,麻城移民数量较大,许多家族的族谱称来自麻城或麻城孝感乡。所以有:“”之说。
麻城孝感乡移民入川的路线
主要分为分水、陆两途——
根据明人黄汴《天下水陆路程》、程春生《士商类要》、明清两代官书及地方志书,我们可以大略勾勒出入川的道路里程。
水路:从链子溪渡口上船,经举水河进入长江,过汉口——荆州——四川夔州——到达重庆。
陆路:走官道,出麻城歧亭,经黄陂——孝感——云梦——随州——襄阳——巴东——四川巫山至成都。
今天,举水河边链子溪古渡口的石壁上,仍可看到清康熙庚寅年镌刻“楚蜀鸿沟”四个大字。
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四川”的中转站
据史籍和谱料所载,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大批湖广先民或应诏移民,或军事移民,或投亲靠友,或远贸经商,或逃荒避难,先后入川渝。作为“江西填湖广(以后会撰文介绍)”和“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运动的聚散地和中转站:既有麻城孝感乡人迁入四川,也有外地移民稍作停留后向四川迁移。最典型的如泸州《王氏族谱》序言所说:“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在麻城居留的时间才两年多。
麻城市简介
麻城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南麓,地处长江中游北岸,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麻城历史悠久。七千多年前即已开发,春秋为楚地,名柏举,因吴、楚在此大战(柏举之战)而名垂青史。秦属南郡,汉为西陵。三国时曹操在此屯兵,五代十国后赵大将麻秋筑城以守,因其姓始称麻城,属黄州府,唐宋以后历代相袭至今。年撤县设市,现为麻城市。
麻城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尊师重教,麻城有许多人是江西移民的后裔,很多族谱记载来自江西南昌筷子巷。
麻城孝感乡
孝感乡的来历:汉代,孝感乡因“同里赵氏至孝”而得名。宋代,有麻城孝感乡的记载。明初麻城分四乡,即太平、仙居、亭川、孝感乡,共一百三十里(户为一里)。麻城四乡乡界呈十字形,孝感乡在西南部,基本上位于举水冲积平原上,土地肥沃,水陆交通便利。
孝感乡的变迁:明洪武移民时,“迁诏”到县署,麻城县衙迁到孝感乡都磨子场。明洪武十年,升为散州,统辖七县移民迁川事务,办理江西迁入移民的接收、安置、过籍事务。明成化八年(年),因“户口消耗”撤销孝感乡,并入仙居乡,全县共九十四里。孝感乡撤销后,知县陈兴在乡都门外立了一块“乡都碑”,上刻“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末秋邑侯陈兴谨识”。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修建一座小水库,把“乡都碑”挖去当石料用了。
史料记载:清康熙九年(年)版的《麻城县志》《首卷封域志·乡区》中记载:“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成化八年以户口消耗……并孝感乡一乡入仙居,为三乡。
这一记载表明,明代麻城县的四个乡区中,确有孝感乡的建制,在明成化八年(年)对区乡作了内部的调整,孝感乡并入仙居乡,嘉靖四十二年(年),设置黄安县(今红安县),从太平、仙居二乡划出二十里入黄安,原孝感乡的小部分划入黄安(现红安县)。
现在的“麻城孝感乡”所在地:麻城孝感乡在麻城市的西南部,其范围包括现在的南湖街道办事处、鼓楼街道办事处、龙池桥街道办事处南部,中馆驿镇、宋埠镇、歧亭镇、白果镇、铁门岗乡、顺河集镇南部,以及今红安县的倒水河以东、叶河乡以南部分,版图面积大约0平方公里。
麻城孝感乡作为移民出发地,也就成了川渝移民们永久的记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