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由于地处内陆降雨较少,并且境内多山地平原不多,虽然外有黄河环绕,内有汾河等河流贯穿而过,但是湖泊还是相当稀少的。目前最大的湖泊就是南部的运城盐湖,据有关资料介绍面积为多平方公里,其他有名大小湖泊大的有30多平方公里,小的仅数百亩。甚至在一些小比例尺地图上就看不到有湖泊存在。不觉让人感叹,在拥有着如此丰富旅游资源的山西省,找个宽阔的水面真难!
其实山西省没有大的湖泊也只是宋朝以后才出现的状况。在宋朝之前,山西省中部的晋中盆地偏南部还真的有一个大的湖泊,这个湖叫做“昭余祁”,位于今天的介休、平遥、汾阳、祁县之间。《尔雅·释地》记载的十薮里就有这个湖:“燕有昭余祁”,在这个十薮里,这个湖和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大野泽、河北省的大陆泽、湖北省的云梦泽、江苏省的太湖等有名的大湖齐名,由此就可以看出这个昭余祁规模之宏大了。
战国时候的昭余祁
它的面积究竟有多大,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了,不过古代文献记载有“方圆数百里”。以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所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里所绘昭余祁的大小为标准,来看看它与运城盐湖来对比,在侧面来衡量一下它的大小。由于在汉代时,昭余祁和运城盐湖分处两州,在地图集里两者并没有同时出现的机会。所以仅能在隋朝图上找到了两湖同时“出镜”。此时的昭余祁已称蒿泽,比起它叫做昭余祁的时候小了很多,但也可以对比出来它是运城盐湖五、六倍大小的样子,相信在它的全盛时期则更为广阔。
隋朝蒿泽与运城盐湖对比
昭余祁的水源主要来自于汾河,另外还有潇河、文峪河、昌源河等河流。它在不同的时期,名字也不同。先秦时期为昭余祁,西汉时又有了九泽的称呼,这时昭余祁和九泽并存,东汉、魏晋时仅称九泽。南北朝时称为邬泽。隋朝时称蒿泽。唐宋称邬城泊。
地形图上的昭余祁大致范围
从它的不同时期的名字来看,也是反映出了其大小变化,九泽之称是因为昭余祁因水位下降退化成九个大小不同的湖泊。邬泽则是因为仅剩下靠近当时邬县的那个湖泊。蒿泽应该跟大量生长蒿这种旱生植物有关系,这表明水面进一步减小。唐宋时称为“泊”,这个字相比起泽、薮来,要小了一个量级。
北朝魏时的邬泽
唐朝时的邬城泊
到了元代时,则:“浚得细水为昭余池”,已变成了“池”一级,水面进一步缩小。明末清初时,更是分化成了若干小湖:乌城泊、小桥泊、张赵泊、胜水陂、台骀泽、汾陂、文湖等,分散在不同的县里,已没有统一的大水面。虽然变成零散的湖、泊、陂,但由于地势低洼,在明清时这一地带仍经常洪水泛滥、河道变化剧烈,这在今天的卫星图片上还可以隐约看出一些低洼地带的轮廓。
卫星图片上能看出来这个湖泊的痕迹吗?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湖底的卫星图,可见村庄都建有挡水堤坝,河道密布
年的湖底附近,还可以看出来密布的河道
至于这个大湖为什么会消失,这也很好解释。早在多万年之前,晋中盆地都是一片汪洋,后来由于水源补充量小于流出量,面积越来越小,慢慢干涸成湖,昭余祁就是残存的水面。从对它有文字记载开始,到最后消失,也是这个干涸过程的延续。不过后期由于人类活动逐渐增多,对山地加强开发造成汾河等河流含沙量增大,又给昭余祁带来了大量泥沙淤积,从而加速了这个古湖干涸、淤平的过程。所以今天这个大湖已经毫无踪迹,原来湖底的位置成了人烟稠密的村镇、田地。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