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第个国际护士节,也是中医院重症医学科25岁护士鞠萍过的第三个护士节,是医院22岁护士陈漫丽的第一个护士节,这一两年,95后的年轻姑娘逐渐开始在护士这个日夜陪伴病人的岗位独当一面,”我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
体重90斤的她
每次给病人翻身都要出一身大汗
△鞠萍在孝感一线抗疫
“因为疫情的原因,这个护士节有了特殊的意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25岁的鞠萍是中医院前往孝感一线支援最小的医护人员,也是重庆支援孝感的大部队中最年轻的队员之一。
2月27日到3月23日,25岁的鞠萍在湖北省孝医院新冠肺炎重症病区无休整地奋战了近一个月,“一个月,感觉自己又淬炼了一身本事。”医院的重症病区,鞠萍和同事们要承担6个重症患者日常护理。往常干起来并不觉得太吃力的工作,因为穿着厚厚的三层防护服,变得越发难以完成。一个扎针的动作,必须小心再小心,起雾的护目镜已经让瞄准扎针部位有些费劲,再加上戴了三层手套的双手无法通过触碰感知血管的方位,鞠萍和同事们只能放慢每一个步骤。
重症病区的病人都没有自主意识,每小时一次的翻身,就放在了鞠萍和同事们身上。身高厘米,体重只有90斤左右的鞠萍,每小时都要和同事一起帮病人翻身,住院的病人多是中年人,体型健壮,鞠萍每次给病人翻身,都要出一身大汗。
最年轻的她
主动提出教老护士新技术
虽然是重庆支援云梦医疗队里最小的队员之一,但鞠萍却是第一个教会云梦当地医护人员俯卧位机械通气的队员。3月2日,医疗队医生医院重症病区查房时发现,其中有一位患者呼吸功能较差,氧合指数只有一百多,于是在医嘱中要求对患者进行俯卧位机械通气。
俯卧位机械通气,指的是病人采取俯卧位的体位进行机械通气的一种方法。该通气方法优点是有利于靠近背部的肺进行血气交换,改善氧合。然而,当地医护人员看着医嘱,却无从下手,因为他们此前从未进行过此项操作。鞠萍当时正在值班,听见当地护理人员讨论如何为患者进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时,主动上前交流:“我接受过俯卧位通气相关培训,而且实施过。”随后,鞠萍协助当地医护完成了这位病人的俯卧位机械通气,这也是云梦当地第一次实施这种操作。
第二天,重庆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开始对当地的医护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我年纪小嘛,看到大家被难住了,就没想太多,也不怕得罪人。”
这是鞠萍当护士的第三年,她是自愿报名支援湖北的,湖北抗疫一线的辛苦,在出发以前她就有了心理准备,“当护士就是要能吃苦。”三年前,医院里护理工作最为繁重的ICU工作,在这里,家属不能看护,病人病情又重,护士不仅面临着繁重的护理工作,还要管理每一个病人的吃喝拉撒,“都说ICU护士是最苦的,一开始就学会了吃苦,以后去哪个科室就都不怕了。”
她是放疗科的孩子王
“叫阿姨都叫老了”
△正在和孩子交流的陈漫丽
长时间在ICU工作,只有25岁的鞠萍很多时候是安静的,但同为95后的陈漫丽,却是一个“孩子王”。
“漫丽,你看这是我爸爸新给我买的玩具!”“漫丽,我给你画了幅画,给你,这是我最喜欢的孙悟空!”医院放射治疗中心里,每天都会听到孩子的呼喊声,他们寻找的对象,就是放疗中心医护里的“幺妹儿”,只有22岁的陈漫丽。
放射治疗中心病房里,孩子不在少数,放疗期间,这些孩子只能在病房里生活。活泼开朗又爱笑的陈漫丽,成了不少孩子的好朋友,她常常像个姐姐一样,蹲在孩子身边和孩子说话,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人物、网络语言等等,和病痛中的孩子打开话题,还带着他们一起画画。
孩子们也很喜欢这个22岁的护士姐姐,比起忙碌的医生,这个姐姐总是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7岁的瑶瑶(化名)天天黏着陈漫丽,成了她的小尾巴。但是,孩子们从不叫漫丽姐姐,他们都叫他“漫丽”,这是陈漫丽一个一个教的,“刚见面都叫阿姨,我说就叫我漫丽,这样我一下就知道你在叫我啦!”
主管医生故意的“恐吓”
带来她的成长
△正在配药的陈庆
25岁的陈庆,和22岁的陈漫丽在同一栋楼工作,陈漫丽在放射治疗中心,陈庆在肿瘤内科。虽然只比陈漫丽大三岁,但陈庆的沉静、细心、成熟,在同事里是公认的。
五一节后,陈庆刚刚值了夜班,晚上11点到凌晨6点的时间内,肿瘤内科70多个病人只有陈庆一个人照看,每个小时,她都要走进每一间病房,查看每一个病人的情况,11床的叔叔容易撕扯自己的管子,她必须更密集地查看,36床的病人心脏有问题,她要时刻观察着对方的心电数据,记下每一个细节。
对于每一个病人的各种细节,陈庆总是反复确认,这是她刚刚入行时,一位老师用一场误会教给她的道理,“我手握的是生命,任何一点大意都要不得。”
那是三年前,陈庆还在实习,一位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被送到科室,陈庆为他进行了基础检查,患者血压有些低,脉搏有些高,因为数据都还在正常范围内,所以陈庆并没有太在意,也没有过多询问,病人的主管医生发现了这一点。
当天下午,主管医生告诉陈庆,这个病人因为突发情况“去世了”,陈庆当时一身冷汗,心里翻来覆去地想,“如果我当时较真一点,在意一下那两个数据,是不是就能挽救这个生命?”直到当天下班,医生突然告诉她,那个病人并没有出问题,“但我只是想告诉你,患者的任何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每一个疏忽都可能出现无法挽回的错误。”从此以后,陈庆对于每一个细节,都会再三确认,直到万无一失。“我们95后,敢干,敢拼,这是我们的优势,但要做给生命提灯的人,这些远远不够。”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石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