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郑家湖墓地出土文物极大丰富了秦文化内涵,是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中重要节点的历史缩影,出土的“中华第一长文觚”等一批珍贵材料,从实物、文字和图像多个层面,描绘出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近日,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入选了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郑家湖墓地位于云梦县城关镇,楚王城城址东南郊,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西距睡虎地墓地约米,与楚王城城址、睡虎地墓地、龙岗墓地形成有机整体。该墓地考古发现了一批中华文明瑰宝:珍贵的木牍文本、罕见的板画图像及大批精美绝伦的秦文化漆器,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专家认为,郑家湖墓地出土文物极大丰富了秦文化内涵,是秦汉帝国大一统进程中重要节点的历史缩影,出土的“中华第一长文觚”等一批珍贵材料,从实物、文字和图像多个层面,描绘出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木觚长文诉说“纵横”旧事年5月,为配合云梦县市政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云梦县博物馆联合组队开始对郑家湖墓地进行发掘。“本次发掘收获颇丰,除M墓出土了遣策及铜鼎铭文外,战国晚期墓葬M还出土了长文木觚(一种多棱体木牍)。”郑家湖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介绍,木觚正反两面各7行,每行约50字,全文约字,字体为典型秦隶,载有谋士游说秦王“寝兵立义”之辞,“纵横”色彩浓郁,体例文风与《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近似。游说秦王的故事展现了一幅战国后期东方国家与秦争斗、斡旋的历史画面,也涉及春秋战国之际魏、越、吴之间的战争关系,其中记载的“魏越宿胥之野之战”等事件史所未见。而木觚中谋士游说秦王的方式,与《战国策》中“墨子说楚王无攻宋”十分相似。谋士细述秦国地广、兵强、人众、物丰,暗喻秦王应当“知足”;引用因“以不义反为义”,桀纣亡国,吴人失其先王冢庙等典故,隐示秦王当以前人为鉴。接着,谋士又以自己所见所闻,指出秦民“壹恶用兵”而疲于征战,劝说秦王止兵,使民安居乐业。然而秦王没有被“忽悠”,文中记录“秦王则不答、又不答”,对待游说的态度消极。罗运兵说,“贱臣西问秦王”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长文觚”,形制罕见,内涵丰富,学术价值重大。该觚不见于传世记载,是一篇全新的策问类文献。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教授李天虹与罗运兵等人,从形制和性质、字词疏解、史事探研等方面对觚文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这篇文献是研究战国末期社会历史、思想的珍贵史料,不少内容与当时其他文献记载呼应,对春秋战国之际某些史事和政治生态的认知都具有重要价值。秦楚文化融合的缩影“郑家湖墓地反映了文化融合乃至文化大一统的过程。”罗运兵说,在这里,秦墓和楚墓同处于一个墓地,生动展现了秦人与楚人从坚守各自传统到兼容并蓄。实际上,自秦占领安陆至秦一统的57年时间里,云梦是秦人统一南方的战略要冲。从秦人入主云梦至汉初,云梦秦墓中一直多见楚文化要素。依据测年数据,结合墓葬形制、棺椁结构、随葬品组合及殉牲习俗特征,考古队认为,郑家湖墓地年代跨度为战国晚期至汉初,墓主主体应与公元前年秦军占领安陆后的秦人及其后裔有关,年代跨度在年左右。中国科学院唐自华团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陈相龙团队通过对12例人骨样品及稳定同位素的系列检测,基本复原了墓主生前的饮食变迁及墓主的迁徙路线,证实多数墓主来自关中及其周邻地区。这与考古学推断相吻合,清晰地揭示了南北人群的迁徙、交融和互动。研究人员称,以M墓为例,依据考古类型学推测,墓主可能是来自西戎的女性。借助科技手段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女性生于北方旱作区,在北方度过少年,青年后才到南方。M墓的男性墓主也出生于北方,少年时期来到江汉平原,在这里成长为一名武将。陪葬品中,有3把明显使用过的铜剑,从其死亡年龄来看,他可能参加过秦统一战争。另一座秦代墓葬,同时出土楚式铜礼器和秦式日用陶器。陶器多有“安陆市亭”戳印,表明为当地生产。从随葬典型楚文化陶器——圜底罐来看,墓主可能是嫁给秦人的楚人后裔,接受了秦文化同时也保留了一些楚文化传统。M出土的葬具绘画,出自秦文化墓葬且图像中秦文化因素浓厚,但该墓棺椁结构、头厢设门窗,又具有楚文化特征。“这种秦楚共存的情况在郑家湖墓地的不少墓葬中出现,是秦、楚文化融合的直观见证。”罗运兵表示,这些考古材料生动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为研究中华文明从多元一体到大一统的历史进程及国家认同的形成提供了典型个案。用科技“再现”古人生活场景“考古不是挖宝,而是去探寻古代社会的模样。”罗运兵说,考古工作不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