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成语俗语里,瓦似乎总是扮演着不怎么光彩的角色。“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土崩瓦解”、“瓦合之卒”、“泥猪瓦狗”、“瓦查尿溺”等无不如是。甚至劝人不要管闲事也用“莫管他人瓦上霜”来形容。恭贺他人得子,是男孩子可称“弄璋之喜”,是女孩子,则要称“弄瓦之喜”了。
瓦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么不受人待见?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瓦,土器已烧之总名。”清儒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土器,未烧之素皆谓之坯,已烧皆谓之瓦。”可见“瓦”在古语里的意思不仅仅是指屋顶上的瓦片,而是各种陶器的总称。女孩子的“载弄之瓦”,不是坐在地上玩瓦片,而是玩陶制的玩具,也有人认为是特指纺车上的陶制纺锤。由于陶器易碎,且又不如黄金宝玉值钱,所以人们总是用瓦来与坚硬的金属、珍贵的美玉来作比,把一个踩入地,把另一个捧上天。
瓦是一个象形字,像两片瓦咬合之形,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在陕西出土的战国陶文中写作、;在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秦简中也有的字样,这些都是后来《说文解字》中小篆之所本。王筠在《说文解字句读》中说:“既是总名,形由何象?而以屋瓦牝牡相衔说之。”意思是说,既然“瓦”是土器已烧的总名,那用什么来象形呢?于是就用屋顶瓦片正反相叠的样子来形容啦。
在古代建筑中,屋顶外层的材料主要有草和瓦两种。它们主要作用是保护屋顶构架,防止风雨对房屋内部的侵蚀。最早的原始土屋,建筑技术非常低级,屋顶的铺设材料只能是茅草。根据考古发掘,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的实物瓦片,出现于西周早期的宫殿遗址中。到春秋战国时期,瓦已经广泛用于宫殿建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的描写,说明战国时期瓦已经普遍应用。
建筑用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类似陶水管的圆筒形坯,再切割成两半,成为两个半圆形简瓦,如果切割成三等分,即成为板瓦。宋人李诚《营造法式》中专门有“瓦作制度”的章节,详细介绍了“结瓦屋宇之制”。书中提到的“仰合瓦”,又称“哭笑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样式,由瓪瓦(即板瓦)仰俯交叠而成。瓪瓦两端的瓦翅朝上安放,称“仰瓦”,因其如微笑时的嘴角,又称“笑瓦”;瓪瓦瓦翅朝下安放,称“合瓦”,因其如哭时的嘴角,又称“哭瓦”。
在屋面上覆盖瓦缝的筒瓦,其最下面的一块有半圆形或圆形的端头装饰,这块瓦就是“瓦当”。瓦当即筒瓦之头,主要起保护屋檐,不被风雨侵蚀的作用。同时又富有装饰效果,使建筑更加绚丽辉煌。我们常说“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和汉朝的瓦,而是指秦汉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和鼎盛,其中“汉瓦”更多的是指汉瓦当。秦代瓦当,绝大多数为圆形带纹饰,纹样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和云纹三种。秦代也有少量的文字瓦当,字体多是小篆,行款较固定,少见图案。汉代瓦当则有了极大的发展,纹饰更为精美,画面仪态生动,并出现了大量的文字瓦当,这些文字瓦当,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真书(楷书)等,布局疏密有致,章法茂美、质朴醇厚,表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字之美。
最初的瓦是用陶土烧制而成。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瓦也出现了多种材料类型,如青瓦、铜瓦、金瓦、铁瓦、明瓦等,后来又产生了琉璃瓦,即在普通瓦上挂琉璃釉的瓦。还有一种鱼鳞瓦,就是瓦片形状有若鱼鳞,瓦形线条更为优美。用鱼鳞瓦铺设屋面,整齐有序,耀目生辉。所以古人也常用“鳞鳞”来形容屋瓦的漂亮。宋人欧阳修有“掩映谷口藏山门,楼台金碧瓦鳞鳞”之句(《乐哉襄阳送刘太尉从广赴襄阳》),陆游《苦热》诗中也云:“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瓦”由瓦片之意还可引申出其他含义。比如“瓦合”,比喻勉强凑合或临时凑合。《汉书-郦食其传》中郦食其对刘邦说:“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彊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唐代颜师古注曰:“瓦合,谓如破瓦之相合,虽曰聚合而不齐同。”“瓦裂”,如瓦坠地而碎裂,喻败坏。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立身一败,万事瓦裂,身残家破,为世大僇。”我们读古书常见“瓦子”、“瓦市”、“瓦舍”等词,其实就是指茶楼、酒肆、妓院、勾栏、出售杂货等场所。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成语“土崩瓦解”则是比喻彻底崩溃,汉班固《秦纪论》:“秦之积弱,天下土崩瓦解。”“瓦解冰消”也是比喻完全失败或崩溃。
汉语中有“瓦”的词语大多不是什么好词,但是难道“瓦”真的没有一点值得褒义的地方吗?有,比如鸳鸯瓦就常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爱情。由于中国传统屋瓦的形式大多为一俯一仰相合,形同鸳鸯依偎交合,所以民间把这种屋瓦形式称为鸳鸯瓦。在古诗词中,鸳鸯瓦往往暗喻着爱情。如唐温庭筠《懊恼曲》:“野土千年怨不平,至今烧作鸳鸯瓦。”一对爱人虽然死后化作了尘土,但就是烧瓦也要让他们成双成对,永不分离。但是真正使鸳鸯瓦名扬天下的还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千古名句“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