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巴富强通讯员王向灵闫文贞
“乡亲们,据县气象局预报,未来24小时内降温且有5至6极大风,请大家注意防范……”
12月10日晚9时许,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4个大喇叭同时响起,喇叭里传来了“板凳书记”任永刚急促而洪亮的声音……
今年36岁的任永刚,是沈丘县人社局的一名党员干部。年9月17日,被组织上委派驻到冯营乡李寨行政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因总习惯性地拉个小板凳坐下与大伙儿面对面交谈,被乡亲们冠以“板凳书记”的雅称。
“板凳书记”任永刚(左一)在梨树种植基地王向灵摄
乡村振兴路上不落一人
冯营乡李寨行政村位于豫皖交接处,距离县城40公里,辖李寨、新村、王庄等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户口人,亩耕地。
来到李寨的第一天,任永刚就开始了入户走访。从监测户到已脱贫户,一般农户从到老人户。每到一户,他总习惯性地拉个小板凳坐下,与村民促膝长谈,听民声、了民情。
经过10多天的入户走访和“下乡查看”,他对李寨村的村情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下了一组特别的数字:特困供养户25户25户,低保户38户77人,残疾人户72户72人,慢性病患者40户40人。脱贫享受政策户60户,监测户3户14人。
李寨行政村是全国人大代表李士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村,又是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村、河南省乡村振兴试点村。然而,这组数字俨然成了与李寨村不和谐的音符。
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最终确保乡村振兴路上不落一人?任永刚思考着、谋划着、行动着。
“板凳书记”任永刚(左一)在监测户李永坦(中)家走访王向灵摄
今年39岁的监测户李永坦可谓命运多舛,10年前患上强烈脊柱炎,成了“病秧子”。妻子离他而去,撇下了他和7岁的女儿。如今,女儿李瑞华已17岁在读高三,72岁的母亲刘红兰患有风湿病。上有老下有小,自己的身子骨又不争气,作为一家之主的李永坦整日唉声叹气。
“板凳书记”任永刚(左一)在蔬菜种植基地王向灵摄
如何帮他一把呢?“永坦你好,低保金和残疾人双项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都享受到了吧。在公益岗位干保洁员吃得消吧?说说现在想发展个啥项目?”任永刚来到李永坦家,拉个小板凳坐下,2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
经过推心置腹的沟通,任永刚发现李永坦有想养羊的意向,可苦于购买资金。任永刚及时将这一情况向单位领导进行了如实汇报。单位很快为李永坦家搭建羊棚一座,赠送槐山羊6只。
6只槐山羊成了李永坦一家人的希望和寄托,精心饲养,呵护有加。任永刚工作间隙,也常过来“搭把手”,添加饲料,清理羊粪,顿时“板凳书记”秒变为“羊书记”。
“任书记,你歇歇喝杯水吧,看让你忙的!”李永坦的母亲拉住任永刚的手,眼睛湿润了。
“任书记,现在这3只母羊都有喜了,闪过年就能见羊羔了;3只公羊现在都有40多斤了,年底能卖1万多块哩!”李永坦向任永刚显摆着,兴奋得像个大男孩。
监测户王涛家也是个“病秧子”,患有肝硬化,常年离不开吃药。母亲张秀兰患有慢性病,也经常吃药。3个孩子都在上学,一家的重担压在远在浙江一家服装厂打工妻子张娜娜的身上。为了帮助这个家庭走出困境,除让王涛全家享受了低保政策、大病补贴、学生在校补贴等惠农政策外,为王涛申请了工勤岗位,每月工资元。同时鼓励他重拾信心,好日子总有一天的会有。
“感谢任书记给俺鼓劲加油,俺一定好好干,增收不返贫!”任永刚每次来家,王涛就提前准备好小板凳,两人坐下来商议着、攀谈着,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
“任书记,现在俺感觉身体必以前好多了,俺媳妇张娜娜在服装厂的工资一个月又涨多块。孩子们都怪争气,学习成绩都不赖,大女儿这次考试在班里第9名哩。”王涛兴奋地报着喜。
“这就好,这就好!咱不但争取增收不返贫,不拉全村的后退,而且还要努力让孩子将来有出息!”任永刚紧紧握住王涛的手,随后两人又紧紧抱在一起,颇像失散多年的弟兄俩。
让乡亲们家家有收入
“在这干活挺好的,一月轻轻松松能挣到三千多块钱,关键是上下班很随便,可以照顾儿子和家庭。”在李寨村创业服装车间,伴随着几十台羽绒衣缝合机“哒哒哒”的响声,刘霞和其他工人熟练地操作着机器,织片、裁床、缝盘、拆线。
“板凳书记”任永刚(右一)在创业服装车间走访王向灵摄
刘霞是李寨村已脱贫户,今年50岁,全家5口人。丈夫李志田,外出打工。大儿子先天性脑瘫,生活不能自理。二儿子李成成在郑州准备考研、女儿李云梦在浙江宁波就读研究生。
为助力刘霞家增收不返贫,在任永刚的推荐下,刘霞被安排在服装车间上班。
“服装车间共安排就业村民48人,像刘霞这样的已脱贫户12户17人。”任永刚介绍说。
“板凳书记”任永刚(右一)在养牛基地走访王向灵摄
在拥有头的李寨养牛场,已脱贫户李德亮正在给肉牛加饲料。他告诉记者,他来这里养牛两个月了,每月工资三千元。像他这样在这里负责养牛的共有15人,其中已脱贫户5人。
李寨村有种植大棚蔬菜的传统历史,拥有蔬菜大棚89个,占地亩。主要种植瓜果蔬菜,曾成为脱贫攻坚中的支柱产业。
如何让蔬菜大棚进一步成为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拳头产业?任永刚组织“两委”干部、亿兴集团技术骨、群众代表,在田间召开了“诸葛亮会”,重新确定了走“党支部+亿兴集团+已脱贫户+电商平台”的大棚蔬菜种植发展规划,带领群众土里“淘金”,致力于乡村振兴。
李寨村正在建设中的蔬菜大棚王向灵摄
“乡亲们加油干啊!年前还能育上菜苗。”任永刚招呼着,并亲自扛钢管、接水管。仲冬时节,在李寨村蔬菜种植,一个占地亩、个蔬菜大棚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亿兴集团技术员徐其海告诉记者,新增大棚建成后,目前还没有增收项目的已脱贫户全部安排在这里,他们可以拿到“土地租金、务工收人、集体分红”三份钱。同时,在大棚周边选址建设5亩左右加工分拣车间,便于大棚蔬菜的商品销售。通过亿兴集团技术带动,把他们培育成技术能手,使蔬菜种植成为他们致富的“千年老店”。
“板凳书记”任永刚(右一)在三粉作坊车间走访王向灵摄
“小粉皮圆又圆,娶媳妇盖房不作难”李寨村三粉(粉皮、粉条、粉面)加工已有上百年的加工历史,被称为“老字号”加工项目。村民们用传统工艺加工的手工粉皮、粉条,以其筋道耐嚼味道纯美享誉豫皖地区。
然而,由于受启动资金和销售等方面的制约,三粉加工生产一度处于半停产或不景气状态。
李寨村被授予“信誉村”王向灵摄
为让“老字号”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带来新“钱”景,任永刚通过与县邮政储蓄银行协调,授予李寨村为“信誉村”。凡李寨村自愿创业的村民,在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凭户口本和身份证,均可“一站式”享受5至15万元的惠农贷款。此举破解了群众三粉经营的“瓶颈”,激活了李寨村乃至当地三粉产业的一池春水。目前,李寨村新发展和重启三粉加工作坊24个,从业人员突破多人,年创产值多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催化剂”。
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驻村工作实行的“五天四夜制”,由于配合乡村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平安创建等工作,任永刚每周的双休也没有保证。2个孩子女儿5岁,儿子3岁,妻子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家庭。好在妻子通情达理,默默地支持着他的工作。
刚刚落成的李寨村中医馆王向灵摄
“驻村工作重任重大,我不能拖他后腿。”妻子微笑着说。
任永刚每天早上8点都要参加乡政府考勤点名,每次去村里,往往早晨6点钟就起床出发了,那时候2个孩子还在梦乡里。周末晚上回来,孩子都早已睡着了。十天半月也不能逗逗孩子,以至于孩子莫名其妙地问妈妈:“爸爸是不是失踪了!”对此,任永刚只能微微一笑。然而,让他深感亏欠女子的是,女儿生日那天,本答应陪女儿一起过生日。然而由于忙于村里的工作他失言了。晚上10点多回到家里,女儿早已进入了梦乡。看到餐桌上女儿给他留下的蛋糕,任永刚顿感一阵酸楚。
是啊,作为一名驻村干部,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舍小家,就应该洞悉付出是一种使命、是一种责任和当担。面对妻子的包容理解和支持,面对乡亲们的理解和信任,面对领导的肯定和鼓励,任永刚心中无愧,更加感到肩上的重任。
李寨村文化广场一角王向灵摄
“进入冬季了,明天我计划到几个老人户那里看看,陪他们说说话,看他们有什么困难和要求。”驻村后,虽然和妻子见面的机会很少,但任永刚和妻子交谈的事多是李寨村里的事儿。
“大爷,这段时间腰疼病好些没有?”“大娘,这些天饭量如何?天冷了要注意身体啊。”在老人户李书志、李杨氏的小屋里,任永刚仍是习惯拉个小板凳坐下,拉着老人们的手,嘘寒问暖,叙旧话新。
“人都有老的时候,陪他们说说话,让他们既不感到孤独,又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任永刚声音不高,却很情意绵绵。驻村工作千头万绪,疫情防控重于泰山。
为推进“目标人群”应接尽接,任永刚和村“两委”干部一道,不畏辛苦,入户排查,对年纪大、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接送服务,确保适宜人群全部接种,不落一人。86岁的五保老人刘永连,行动不便,自行疫苗接种点困难。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任永刚和村干部李士成,用轮椅将老人送到疫苗接种点。在接种过程中,任永刚全程陪户。接种后,又将老人送回家中。
“共产党好,党员干部亲!”刘永连老人连连念着党的好。送项目,送温暖,还要送健康、送精神食粮。目前,李寨村的中医馆已投入使用,“一中心、两馆、三区”,一中心建设农民文化活动中心、两馆乡村农耕博物馆、乡村党建文史馆、三区乡村振兴教学研培训区、乡村创新产业展销区、乡村便民服务区。以农耕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正在筹建中。
仲冬时节,走进李寨村。放眼而望,整个村落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就像县委书记田书记提倡的“三边、四化、五美”一样美丽的道路、美丽的庭院、美丽的田园、美丽的乡村、美丽的集镇,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
保洁员在李寨村部打扫卫生王向灵摄
脚上无泥土,怎知百姓苦。不进百姓门,何知群众需。在李寨村驻村的3个月时间里,任永刚靠脚步熟悉了村情户情,靠小板凳拉近了与村民们的距离。乡亲们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总是第一时间求助他,为此他成了村里的“”和“”,成了乡亲们最可信赖的“板凳书记”。
编辑:马蕙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