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在古时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原因,让大云梦与小洞庭相拥成为一回事而叫云梦泽。
01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
刘禹锡的一首《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描写的便是洞庭湖此时节月光下的优美景色,让人心驰神往。
洞庭湖著名的景点有:岳阳楼、君山、南湖、东洞庭湖。
02云梦泽与洞庭湖的前世今生
云梦泽虽然是洞庭湖的曾用名,但在先秦时期,却是两个地方。
云梦泽其实是指古代的湖泊群,它分为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是沼泽地带,长江以南是浩瀚的湖泊,也就是现在的洞庭湖。
先秦之后,云梦泽逐渐解体。汉晋以来,长江流域人口逐渐增长,垦殖活动强度增大,自然植被受到破坏,长江的含沙量开始增高,荆北云梦泽逐渐淤塞。正是这一原因,宋代以后,云梦泽消失变为平原,这里便被开发成耕地,江北再无云梦泽身影。
洞庭湖,由于荆江河床自动调节抬高,加上受西北—东南方向新构造掀斜运动的影响,使其呈现明显扩张趋势。唐宋时期,湖盆向西、向南伸展,南连青草、西吞赤沙,水域面积扩大。形容湖水波澜壮阔的“八百里洞庭”一词便开始在这一时期的诗文典籍中出现。迄至清代中期以前,洞庭湖持续扩涨,到道光年间,为洞庭湖自先秦以来扩展至鼎盛时期。道光《洞庭湖志》记载它的范围是:“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环湘阴,凡四府一州,界分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此时,只有在江南的洞庭湖才能见到昔日云梦泽的身影。自此,云梦泽也成为纪念一段历史的名字。
十九世纪中叶,洞庭湖开始由盛转衰,进入有史记载以来演变最为剧烈的阶段。由于泥沙淤积,洞庭湖从平方公里的浩瀚大湖,萎缩到目前平方公里的湖面。它也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为第二大淡水湖。
由于大自然与人为因素的作用,洞庭湖从最初是云梦泽的一部分,最终成为云梦泽的代言人。这也是洞庭湖为什么叫云梦泽的根本原因。云梦泽这么有诗意的名字也成为了洞庭湖的曾用名。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如果你也喜欢孟浩然所描述的云梦泽壮观景象,就来洞庭湖一观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