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自以为要江山永固,千秋万代,却没曾想只传到二世就剧终了,铁桶一样的江山差点被一个小小的陈胜屯长掀翻在地,这个屯长振臂一呼,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振聋发聩的呐喊。
屯长倒下了,亭长接过革命重担继续前进,终于在被打倒的秦帝国身上踩上一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
看来陈胜说的不错,皇帝并没有被谁承包,人人得而坐之。正像俗话说得:皇帝轮流做,明年到俺家。也应了王熙凤那句话,只要舍得一身剐,能把皇帝拉下马。
刘邦真的也是一个小人物,一名亭长,司马迁说他的出身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因此,说刘邦生活在社会底层是不容置疑的,所以他的反抗才有标志性的意义,打破了周朝开始的世袭格局,为后人树立起了一个成功的榜样,让后来的每一个皇帝不再那么肆无忌惮,让每一个草民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多了几分自信,壮了一个贼胆。
大家想知道的是,刘邦担任的亭长在秦朝的时候,到底是什么职务?
一般都认为他是一个街道办主任,或者是个村民委员会主任之类的行政角色。总之,算不上官,只是一个小吏,不是正规行政在编人员。
可是这种说法跟司马迁大人的记载有些矛盾。
司马迁的《史记》是在西汉诞生的,司马迁所说的刘邦出生地是沛丰邑中阳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沛县归泗水郡管辖,刘邦当皇帝以后,才将故乡沛县升格为沛郡丰县。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到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才将沛县改设为沛郡。
泗水亭长属于吏,不属于官,官和吏的根本区别在于,官是朝廷直接委任的,吏则是地方长官自己雇佣的。
刘邦出生在丰,祖籍在这里,这是史学界公认的,泗水亭的位置沛县东一百步,这里还建有高祖庙。既然是泗水亭,那就是紧邻着泗水。
翻看地图我们知道,泗水亭和丰邑相隔有几十里远,刘邦之所以到几十里外的泗水亭当亭长,因为刘邦是生在丰而长在沛县。
亭这个机构设立于战国,位置都是在各国边疆,担任防御职责,由此看来刘邦只是泗水的第N任亭长。
而从司马迁说刘邦及壮,试为吏担任泗水亭长来看,古时三十为壮年,等于说刘邦任亭长时已经过而立之年。
楚国被秦灭时刘邦是三十三岁,如果三十岁就任了泗水亭长,应该这时候沛县还属楚国管辖。
汉代关于亭这个机构的记载是这样的: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职责是什么呢?——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那么秦朝的时候,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
如果是秦汉时地方机构是县统乡,乡统亭,亭统里,而依据几乎全来自于汉书的这段话。如果按照汉书的说法十亭一乡,那么乡是六千六百二十二而亭应该是六万多才对,而不是二万多。
如果按照秦代是长度单位,一里相当于现在米多,按上面县级行政区域方百里来说,县大概一百里左右,乡大概十里左右,是正好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吻合的。
按照秦制来看,一个县有一万左右,一里差不多一百户左右,依据是《续汉书·百官志》。
亭最初设立初衷就是防御盗贼,仔细分析我们就会知道亭不属于地方行政机构,而应该是军事机构。
依据如下,《续汉书·百官志》说:亭有亭长,以禁盗贼,亭长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
请看重点。一说明亭长和都尉有工作上的联系,可以理解为亭长对都尉负责,亭长是军事机构可能性最大。其二,从亭长本身的工作来看,主要工作负责管辖地区的治安。
而亭长手下仅有的两个下属一个亭父一个求盗,亭父的职责是保管兵器和户籍档案及文书,求盗配合抓捕。
结论出来了,亭这个机构不是行政机构,而是跟派出所类似,而刘邦的泗水亭长就相当于泗水派出所所长了。
亭的管辖范围也许和一乡之地大体相当。
这样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沛县的大佬吕公设宴的时候,沛中豪桀吏云集,刘邦不仅到了,而且素易诸吏。
素易诸吏,就是一向瞧不起这些人,刘邦如果是县官雇佣的跑腿的,不在编人员,或者是个村长、组长,能出现在县里大佬们出席的盛宴,而且不拿一分钱?
刘邦张文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京东查看已下架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