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离不开古代经典法帖,这里面有碑刻也有墨迹。碑刻因为经过刻手的再加工,在学习的过程中当然隔了一层纱。而墨迹面对的是古人写出来的痕迹,用笔的细节显露无疑,更利于学习。
考古资料图随着考古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书法资料逐渐面试,给我们带来大量可供学习、参考、临摹的新元素。在湖北省云梦县城西郊睡虎地11号秦墓中,就曾发现了大量竹简,共枚。这些竹简长23.1厘米至27.8厘米,宽0.5厘米至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大多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睡虎地秦简这是秦简第一次出土。书写的时间在战国晚期致秦始皇时期,距今已有多年。其内容涉及法律、军爵、徭役等十余种,无疑对秦朝的制度研究意义非凡。
同样,它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同样重要:
首先,睡虎地秦简直观呈现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填补了隶变过程中缺失的最关键一环,从而也颠覆了我们一些固有的认识。
例如,隶书并不脱胎于小篆,在书法发展史上它处于比小篆更靠前的位置,在战国中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成形,和金文大篆的联系更紧密直接。
睡虎地秦简其次,让世人第一次得以亲眼目睹了丰富详实的秦系墨迹资料,了解到秦人真实自然的书写状态,这对书法的学习研究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睡虎地秦简整体上工稳含蓄、朴实之中别有一番姿态,耐人寻味。字形上以方正为主,收敛紧实,有明显的扁势,隶书意味浓厚。字或向左右倾斜,凌空蓄势;或平正严谨,稳如磐石。
睡虎地秦墓示意图睡虎地秦简用笔在篆隶之间,笔画紧密内缩,点线一般较短,不随意拉出长笔,不刻意露出锋芒,散发着敦实朴素、含蓄内敛的古质气息。起笔逆锋,收笔大多采用回锋、断停和尖出,有明确的提按和运动节奏,出现了隶书的掠笔、波挑等。
睡虎地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由多人抄写而成,以《编年记》为例,记载始于秦昭王元年,止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文中内容和书写字迹风格前后差异明显,前半部分由一人书写,后半部分由墓主人“喜”续写。
睡虎地秦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写手,形成了睡虎地秦简书法风格的丰富多样,其大体可分为三类:
工稳类:如《为吏之道》等,其字绵厚,呈横式,隶书意味明显。
率意类:如《效律》等,形体稍长,行笔较为爽利、速度略快。
潦草类:如《编年记》等,行笔速度较快、潦草粗疏,笔画有牵连、省减。
睡虎地秦简复制品秦简处于篆书向隶书的过渡时期,呈现出较强的流动性,初学者往往不容易把握,而且其字小(睡虎地秦简字径大多不超过0.5厘米),在实际的书写中往往需要放大,如果没有金文或汉碑的底子,是很难驾驭表现的。若从金文入手,可顺流而下,水到渠成;由汉碑逆流而上,溯源探本,可以汲取古朴生气。
随着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现,四川青川郝家坪、天水放马滩、江陵岳山、云梦龙岗、沙市周家台、江陵王家台、湖南里耶、长沙岳麓书院秦简牍等陆续面世,尤其里耶出土的简牍达多枚,20余万字,为当代秦简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多样的选择。
睡虎地勤俭在数量众多的秦简中,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工稳质朴与从容安详,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最适宜初学,由其入门秦简,然后再转入里耶、岳麓等,应该是一个较好的路径。
睡虎地秦墓竹简自发现以来,迄今已将近半个世纪,时光流逝,物换星移,曾经的喧哗早已潮落于海、尘归于土,静静地它躺在博物馆的展柜库房里、书店的架子台面上,如同多年沉睡在广袤的荆楚大地。
睡虎地秦简入选国家宝藏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