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规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news/a_8605173.html

3月28日13时41分,重庆赴孝感新冠肺炎防治对口支援医疗队最后一批名撤离队员乘坐飞机,落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支援队全部队员零感染,圆满完成任务。

在名撤离队员中,有6个人,他们是记者,更是一名共产党员。虽然他们不像医护人员一样在病房挽救患者生命,但他们牢记初心和使命,在战疫中如医护一样冲锋在一线,记录和传递战疫中的温暖、苦难与坚强,传递着战疫的信心与希望。

他们是:重报集团孝感报道组记者陈维灯(重庆日报)、罗永攀(上游新闻)、张锦旗(上游新闻)、赵紫东(华龙网)和重庆广电记者郭金铭、重庆广电记者连新民

90后靠谱吗?他用50期系列报道来回答

90后靠谱吗?在孝感的日子里,80后的陈维灯在找寻答案。

陈维灯是重庆新闻战线的一位老记者了,尼泊尔地震等重大事件都曾留下过他工作的身影。今年1月25日、正月初一,他在云南岳父母家中过年。虽然人在云南,但他在报社工作群里留言:如果需要到一线采访报道,算我一个!“其实,两天前武汉封城,我心中隐隐有某些预感,我想我应该去了。因为记事者,不亲临现场,如何记事?”

在孝感期间,他在思考,如何体现在此次战疫过程中90后的担当和作为,表现他们在战疫一线的冲锋陷阵和所思所想所感。于是,他和重庆日报后方团队一起,策划了战疫90后系列——这届年轻人靠谱吗?通过拍摄参加此次战疫的90后医护人,让90后讲述自己故事。

“在孝感,由于医护人员几乎都是三班倒、日以继夜在救治患者,与他们约定拍摄时间极为困难。”陈维灯说,作为一名文字记者,如何应用新媒体记录战疫,他也在努力实践。前期,他采用自己拍摄,后面由于医护的时间太有限、太宝贵,于是尝试请他们利用休息时间,以自拍视频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想到采用自拍视频讲述的方式,受访者能够避免他人拍摄时的紧张和不自然,能够更加流畅和自如的表达,所产生的效果也更好。”

该系列作品一经推出,就受到90后医护人员的欢迎,不仅被大量转发和阅读,也吸引了更多90后医护人员加入其中,就连支援武汉的许多90后医护人员也自拍视频后发到身在孝感的记者手中。

如今,这组关于90后的新媒体产品已经刊发了39期。陈维灯说,这组产品将持续刊播共计50期,展现更多重庆90后医护工作者的风采。

“曾几何时,她们还是父母含在嘴里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心肝宝贝,是父母贴心的小棉袄。”可亲身采访了解后,陈维灯感受到不一样的她们,“当大家还在念叨她们只是孩子时,还在心疼她们能不能照顾好自己时,她们已经肩扛重任、从死神手里抢人。”

四次见面,搞定了万+的独家专访

一条几分钟新闻的呈现,对于身在孝感的上游新闻记者罗永攀来说,却用了4次采访。故事的主人翁,是重医大附三院ICU主任张雷。

与张雷的故事,要从罗永攀刚刚到达湖北孝感后说起,他完全不认识第一批60名医护人员,手里也没有他们的名单,现场只给了媒体10分钟的采访时间。他和同事张锦旗只能随机寻找采访对象,巧的是,他就遇到了张雷,有了一次简单的碰头采访。

几天后,罗永攀到隔离酒店采访一位护士,再次遇到张雷。采访结束后他和张雷刚聊了10多分钟就被打断,但是也有收获:他说在孝感偶遇了自己的一名学生,如今也是医疗队队员,正在驰援孝感。

后来,又有了第三次的见面。第三次采访,罗永攀和张雷的交流也很顺畅,他是一个善于聊天的人。罗永攀想,这个优势,为什么不用视频的方式呈现呢?于是,罗永攀和同事张锦旗决定对张雷做视频专访。

但现实很残酷,罗永攀和同事除了一台相机一台手机,没有更多的设备。于是他们又马上联系孝感电视台,借来三脚架、灯光、背景布……在驻地酒店会议室临时搭建了一个棚,在连拾音话筒都没有的情况下,罗永攀利用手机话筒做了一个深度专访。

经过这四次采访,终于完成了视频专访。视频访谈讲了张雷这44天的故事,从一个小的角度切入,展现医务工作者面对病魔的不屈不挠。张雷说,医院时发现防护服不合格,但还是决定冲在最前面。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取下眼镜,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告诉罗永攀,“这一段就不要了吧,我是很担心年轻医护人员感染,才决定自己先上的。”

罗永攀和同事没有停止拍摄,视频编辑也没有掐掉这个细节——一个40多岁男人真诚的眼泪。

文稿很快形成了,后方影视中心的视频编辑连夜剪辑,1个小时的访谈素材,浓缩成7分钟的片子。

3月10日一早,视频深度专访《驰援孝感丨ICU主任的抗疫44天》(点击观看)在上游新闻客户端推出后。前方的辛苦和后方的思念,前方对难处的隐瞒和后方的担心……这些元素,无一不打动观众,引发大家的共鸣,不到24小时,这条稿件仅仅在上游新闻客户端的点击量,就已经达到了万。

创办“战地电台”在基层寻找新闻生动的声音

哪里的新闻最生动?肯定是基层一线。

在孝感前线工作期间,华龙网记者赵紫东主动要求前往大悟县、医院采访,和支援医疗队的医生护士打成一片,获得了大量接地气的新闻线索。

2月20日下午,赵紫东随重庆市第十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先飞武汉,再转车来到这个重庆对口支援的城市。

“我自认为是个泪点很高的人,做记者这几年,类似的出征和离别,也见过许多,但在江北机场发生的一幕幕,很让我感怀。”赵紫东说,战士出征,家人送行,那些用力的拥抱,那些偷偷擦拭的眼泪……这些,让他有鼻子一酸的感觉。

如何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感动传递出来,赵紫东想做一些特别的新媒体产品。在与编辑沟通后,他决定充分发挥自己新媒体的优势,创办“战地电台”,用播报的方式创新开办华龙“感响”电台栏目。

“一位短发女主的形单影只与现场其他别离有点‘不搭’,直到要集合了,都没人来为她送行。出于好奇,我凑过古想和她聊一聊,走到跟前才发现,她竟是我认识的一个人:邹琳琳。”

在电台的语音播报里,赵紫东用朴实而简单的声音讲述着他眼中的故事。

赵紫东讲道,邹琳琳是医院呼吸内科的医生,是赵紫东以前的一个采访对象。她剪了短发又戴着口罩,赵紫东一时没认出来她。知道是她后,赵紫东顿时明日为什么没人来为她送行。因为她的丈夫,另一位医主,此时正在武汉开展工作。

后来在孝感,跟着医疗队走到航站楼的出口,一位来接机的湖北工作人员突然了一句“欢迎重庆,感谢重庆”“湖北加油,孝感加油。”赵紫龙在旁边,听到重庆医疗队员默契点头回答。六辆大巴载着名医疗队员驰援孝感。车上,打回重庆或打向孝感的电话声此起彼伏,主题都是:报平安。夜色中,謦车在护航。“敬礼已经收到,感谢你们。”

这次,赵紫东这篇《华龙“感响”电台①丨战地团圆别样甜》报道,在基层,通过电台加文字配合的模式打造出生动的新闻,点击量也超过万。目前,赵紫东带来的华龙“感响”电台系列报道,获得了超过万的点击量,成为此次华龙网战疫报道的亮点。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张瀚祥张皓杨野刘翰书李舒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