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学者兼政治家贾谊写了《过秦论》以来,秦帝国的兴衰存亡便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在孙皓晖先生所著《大秦帝国》小说中,系统收集了从汉至清对秦政的诸多讨论,不过是建立在“正统历史观”下的“仁义道德”谴责,并无触及兴衰之根本,存亡之道理。现在我们换个角度去看看外国学者是如何评价这段历史的。
地理
秦远处华夏大家庭之西,孤立于其他各国之外。东有黄河天险,河之南通秦的几条通道被山脉所阻,只有几条战略要道。在天然地理优势的屏障后面,秦能在攻打其他国家之前有效的凝聚力量。贾谊说:“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
农业和灌溉
秦国的农业资源,因郑国渠、都江堰而系统的增加。直到今日它仍源源不断的给成都平原约平方英里地区万左右的人供水。司马迁充分的认识道郑国渠的意义。在《史记》中写道:“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可是主要强调这些建设来解释秦的胜利是错误的,郑国渠修成才25年,而秦帝国的崛起远在一个世纪之前就已经很明显了,因此这两项灌溉工程只是加速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军事技术
另一种理论将秦军事上的成就归功于先进的冶铁技术,它断言,这种技术能给其士兵配备优于敌人普遍使用的青铜刀剑。但是这个理论没有被考古学证实,发掘出来的铜、铁刀剑63个战国时期遗址表明:那个额时期铜剑()和铁剑(27)的比例是10:1。同时还说明了当时兵器是“铸造”,而不是“锻造”。总之,从考古学角度来看,秦并没有在冶金技术上保有压倒性优势。
崇尚阳刚武德
作为一个经常与夷狄发生冲突的边陲国家,秦取得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在指挥军队与他国交战时期,这种经验无疑有很大帮助。秦的人民以残酷无情而闻名,崇尚武力。
打破传统的准备
秦相比华夏国家文化,能够更纯粹的摆脱“礼教王道”的束缚,更容易制定激进的革新措施。荀子在公元前年访秦后,不得不承认“其百姓朴”,也承认官员认真履行职责,不偏袒,不结党。但是对这个国家完全无儒表示不安,荀子说,没有这些道德,很可能导致秦最后的毁灭。
任用外来人才的决心
正是因为秦文化的落后,导致历代领导人更加的重视人才的任用。在政事方面秦国大胆任用外来人才,秦王嬴政下令逐客时,才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山东六国人才在秦帝国系统中的占比。秦唯一可以自给自足的人才是军事将领。
统治者的长寿
这关系到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期间虽有短暂的插曲,但是加起来仅仅八年时间。秦孝公统治了24年,惠文王统治了27年,武王统治了4年,昭襄王统治了56年,孝文王和庄襄王两朝加起来4年,秦始皇统治了37年。这个并不值得过分强调,毕竟长寿不代表能干,例如灭周时的秦昭襄王在位已经51年了,亡周的统治者周赧王在王位上不少于59年。
行政因素
很明显更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提高行政效率的计划、农业改革计划和商鞅留给秦一心一意追求政治和军事力量的计划。这方面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的一切。
年在今云梦县境内出土了秦国的法律和其他法律文书。这也许是秦国官员墓中的陪葬,这些文书一部分属于秦国法典有名称的律,一部分通过问答解释法律和法律程序,一部分为指导执行法官员而系统阐述的典型案例。有名称的律比如:田律、仓律等十八种。未命名的法律问答同样涉及大部分行政法,也有少量的刑事问题,比如盗窃、杀人、闹事和强奸等。在内容和精神方面,大部分材料可以溯源到商鞅时代。它们是实行大大地有助于秦国取得胜利的原则,在行政过程中坚持效率,精确性和规定的程序;强调精确的计量数据;注意改进农业生产和保存自然资源。
如上内容简要摘自《剑桥中国秦汉史》,换个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传统的历史观有正统王道观念,这是最扯淡的,凡事不追究其根源,首先看是否“正统”,依据便是往上数祖先,看是不是统治者是不是炎黄子孙。其次是看个人品德,是否礼贤下士爱民如子,是否能够实行仁政。最后看祭祀,看礼仪是否符合传统。这类学者的对历史的评价无非是:不兴王道、不守礼仪,不行仁政等等。在不就骂几句桀纣之类,千年历朝,连说辞都不换换。
传统历史观中还有一种“天地人”的观念,可以与西方学者探讨。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秦国自然是不得天时的,在史料中也难觅寻“千载难逢之时机”。而地理是切切实实存在的,秦以函谷要塞拒六国联军,再有就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的巴蜀平原,均为秦国的生产提供了地理上的条件。而最重要的便是人和,相比于山东六国,秦国是很少发生政变的,赵国11位君主,便有10位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政变。再者便是上文提到的行政效率问题,这是依托于制度之下的政通人和。
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待这件事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春秋战国之所以攻城略地,便是通过武力的形式来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商鞅变法废除土地分封,废除井田制,本质上是对生产资料的大调整,将生产资料从封建主手里抢过来分给真正的劳动者,同时鼓励劳动生产,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按照战国时期的说辞,打仗归根结底拼的是综合实力,而综合实力便是唯物主义说的生产力。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实践:大秦帝国的兴起
通俗讲义:如何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插图源于互联网,若要转载原文,请注明出处:国学新思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