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市历史沿革
——监利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整理发布
监利地古为云梦泽,《史记·货殖列传》:“江陵故郢都……东有云梦之饶”。《禹贡》属荆州之域。西周属州国,楚文王时(---),州国为楚所灭(见何浩《楚灭国研究》),遂属楚,为楚容城地。《春秋左传》:“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楚顷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拔楚郢置南郡,容城地属南郡。
汉高祖元年(-),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分封诸侯,改南郡为临江国,分容城地置州陵县、华容县。“华容”因“章华台”在“容城”故名。《春秋传说汇纂》:“监利东三十里有州陵城”;《湖北通志》:“周老嘴关西三里为华容县故城”。五年(-),汉王刘邦平临江国,复置南郡,州陵、华容属南郡。《魏志·太祖纪》:“公船为备所烧,从华容道歩归”。
三国吴黄武元年(),吴析华容置监利县,以“地富鱼稻”,“令官监办之”故名;属南郡,治上坊东村(今天竺村;一说在今分盐),未久即废。晋太康四年()复置监利,寻省。五年()再复置监利,仍属南郡。
晋惠帝太安元年(),因“蜀乱”,析华容、监利、州陵各一部,别立丰都县(治所在今监利县西北).合四县侨置成都郡(治所在今周老嘴西)。晋憨帝建兴二年().并丰都入监利,撤成都郡入南郡,监利复属南郡。
东晋孝武帝年间(-),析监利、州陵二县置惠怀县(属江夏郡,南北朝西魏大统十七年即公元年废)。
南北朝宋孝建元年(),监利改属巴陵郡(治岳阳),郡属郢州(治今武昌)。梁承圣三年(),北周(又称后周)陷江陵,立萧詧为帝,是为后梁。立监利郡,领监利、紫陵(治今江陵县东北)、云泽(治今江陵县东南)三县。废华容县,并其地入监利县。《清一统志》:“梁(指后梁-)废华容入监利”。
隋文帝并后梁,废监利郡,县属复州(治竟陵,今天门)。大业三年(),改属沔阳郡(治沔城)。大业末年(),箫铣起兵反隋,据江陵,称梁王,监利地为箫铣所领。
唐武德四年(),平萧铣,分监利置石首县。五年(),沔阳郡更名为复州(治所后迁沔城),监利改属复州。
五代梁开平三年(),高季兴割据荆州,自复州割监利改隶荆州,并将县治从上坊东村迁至今容城镇地。
北宋分全国为二十三路,监利县属荆湖北路江陵府。乾德三年(),分监利东部和沔阳南部之白沙征科院,另置玉沙县,治所在监利东境玉沙埠(今属洪湖市瞿家湾附近之月池),同属江陵府。熙宁六年()并玉沙入监利县。元佑元年()复玉沙县,明洪武九年()并玉沙入沔阳县。宋端平元年(),监利县治因遭洪水倾圮,荆湖制置使孟珙迂监利县治于鲁洑口(今县城西二里)。咸淳年间(-),因兵燹水患,一度发监利县。(注:清同治《荆州府志·监利县沿革考》:“咸淳中废”此说本之《纪要》。按:《宋史·地理志》监利无咸淳中废省之语;《文献通考》亦无之。《纪要》所云,未知所出。)
元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调整州郡复置监利县,县属上路总管府中兴路。三年后,复将县治从鲁洑口迁今址。
明洪武初,全国分十三布政司,布政司下设行都司,中兴路复名江陵府,监利县属湖广布政司湖广行都司江陵府。
清康熙三年(),析湖广布政司为湖北、湖南两布政司,监利属湖北布政司荆州府(由江陵府改〉。嘉庆二十五年(),改布政司为省,县属湖北省荆州府。
民国初,废府存道,监利县属荆宜道。民国二十一年(),改道为行政督察区,县属湖北第七行政督察区,后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县境内几度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设立革命政权。年至年间,在县东、北地区,设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驻周老嘴)、监利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驻列口、朱河、县城、柳关、周老嘴)、沔监县苏维埃政府(驻何家湾)、江南县苏维埃政府(辖石首、华容及监利之属尺八、陶市,驻陶家市)。年至年间,在县西北设监利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周老嘴),县东北设监沔县行政委员会(先后驻周老嘴、剅口),皆属襄南政务委员会所辖。年至年间,县东、南、北地区设监沔县民主政府(驻周老嘴),县西设江、监、石县民主政府(辖江陵、石首及监利之属余埠、汪桥,驻江陵沙岗),均先属襄南政务委员会,后改属江汉区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年5月,成立监利县人民民主政府,驻周老嘴,7月迁城厢镇(今容城),次年元月改为监利县人民政府,初属沔阳专区,年2月改属荆州专区。年9月,改荆州地区为荆沙市,遂属荆沙市。年11月,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县属荆州市。
0年6月,撤县建市,更名为监利市,由省政府直辖,荆州市代管。
附一:历代封国
容城国公元前年,许国(今河南许昌)受到郑国(今河南郑县)侵略,许灵公求救于楚共王,请求迁往楚国境内,以避战祸。后几经迁徙,于公元前年迁往楚国容城,又叫容城国,为楚国的附属国。《春秋左传》:“成公十五年(-),许灵公畏逼于郑,请迁于楚”。“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水经注》:“容城即汉华容,在监利县周老嘴镇西三里。”战国初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
成都王国晋惠帝时,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天水等6郡,10万余灾民流浪到四川,受到官府驱赶、掠夺,流民以李特为首,聚众数万,起兵锦江,夺广汉、围益州(今成都),占领了成都王司马颖的封地。惠帝太安元年(年,一说怀帝永嘉元年,年),割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别立丰都县,合四县置成都郡,作为成都王司马颖的补偿封地,故称为成都王国,亦称成都王颖国。惠帝光熙元年(),司马颖为刘舆所害,司马蕤之子司马遵继为颖嗣。怀帝永嘉元年()司马遵被封为华容县王。建兴二年(),撤成都王国。
华容公国东晋末,桓玄篡晋,刘道规因随其兄刘裕讨伐恒玄,恢复普安帝皇位有功,被封为华容县公。华容被称之为华容公国。晋安帝义熙八年(),刘道规在参与伐后秦中身亡,被追封为南郡公。刘道规无子,其侄子刘义庆继此爵位。
又,南朝宋初元年(),王弘被封为华容县公。王弘,晋司徒王徇之子,当初为宋武帝刘裕的咨议参军,因辅佐有功而获封。
监利侯国南朝齐建元元年()曹虎被封为监利县男,建武年(-)初,进爵为监利侯。
附二:监利县沿革考
监利县沿革考
春秋《左传》:“桓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杜注:州国,在南郡华容县东。《纪要》:“在监利县东三十里”。
《渚宫旧事》:“古华容县在江陵东八十里”。
《地理韵编》:“华容在监利县西北”。《通典》:“监利,汉华容县地”。《元和郡县志》说同。按:桓十一年杜注则编东,亦汉州陵县也。⑴
战国《国》:“楚庄辛谓顷襄王,左州侯盖楚嬖人邑也”。⑵《水经注》:“长洋港东北迳石子冈,冈上有故城,即州陵之故城也。庄辛所言左州候国也”。⑶《史记》:“楚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⑷
汉《汉书·地理志》:“华容县候国,州陵县,俱属南郡。”⑸
三国洪吉亮《补三国疆域志》:“吴华容县、州陵县,俱属南郡。”《吴志·周瑜传》:“以州陵等四县为奉邑”。⑹
《魏志·太祖纪》注引《山阳公载记》曰:“公船为备所烧,从华容道歩归”。⑺
晋《晋书·地理志》:“华容县,《沈志》:武帝太康元年损,后复立,疑是吴所省。”“监利县,《太平寰宇记》引《荆州图副》:太康五年立,俱属南郡。”⑻
宋《宋书·州郡志》:“监利候相,属巴陵太守。”按:《晋起居注》:太康四年:复立南郡之监利县,寻复省之。言由先有而后省也。疑是吴所立,又是吴所省。孝武孝建元年:州陵候相,汉旧县,属南郡。孝武孝建元年废。⑼按《沈志》于巴陵太守下云:割南郡之监利、州陵度江夏,属郢州。与所领州县不合。又按:郢州下云:又以南郡之州陵二县度属巴陵。则知“江夏”二字系“巴陵”二字之误。
齐《齐书·州郡志》:“华容县,属南郡”;“州陵县、监利县属巴陵郡”。
梁洪孙《补疆域志》:“州城郡领州陵县”。后梁《北周书·蔡大有、蔡大业传》:“大有、大业皆尝为监利太守。”⑽
《隋书·地理志》:“沔阳郡:梁置沔阳、营阳、周城三郡。西魏省州陵、惠怀二县,置县曰建新。后周置复州。后又省营阳、州城二郡入建新。开皇初,州移郡废。仁寿三年,复置州。大业初,改建新曰沔阳,州废,复置沔阳郡焉。”据此则知,梁所置之州城郡,当即治州陵县,西魏始省州陵。
隋《隋书·地理志》:“监利属沔阳郡。”按华容旧县不知并于何时,《隋志》也无说。若《隋志》巴陵之华容,即今岳州之华容也。《元和郡县志》云:开皇三年改属复州。则知监利之不属巴陵,自隋度之。⑾
唐《唐书·地理志》:“监利县属复州”。
五代《五代史职方考》:“监利故属复州,梁割隶江陵。”《文献通考》:梁以监利入江陵。晋为防御。⑿
宋《宋史·地理志》:“监利属江陵府,次畿。至道三年,以玉沙隶复州。熙宁六年,废复州,以玉沙县入监利,寻复其旧。”
元《元史·地理志》:“监利县属中兴路。”
明《明史·地理志》:“监利县属荆州府。”
附并入县:
《晋志》:“惠帝时,蜀乱,又割南郡之华容、州陵、监利别立丰都县,合四县置成都郡,为成都王颖国,居华容。愍帝建兴中,并还南郡,亦并丰都为监利。”《宋书·州郡志》:“泰始四年,以绥安并州陵。”
《太平寰宇记》:“玉沙县,本梁开平四年分汉江南白沙征科,皇朝乾德三年因之,升为玉沙县。”⒀欧阳忞《舆地广记》:“玉沙县,皇朝乾德三年以白沙征科院置,属江陵府。至道三年属复州。熙宁六年省入监利。元祐元年复置。”按:《唐书·地理志》:郢州富水有白沙山,白沙水所出。而《水经》言:江水遇下隽东得白沙口,谓白沙水入江处也。然则白沙院之取名,盖以水所迳矣。⒁
《文献通考》:“宝元元年,废沔阳入玉沙。”⒂《方舆纪要》:“元改沔阳镇为玉沙,而废旧玉沙城邑,故宋玉沙旧县在今沔阳州西南五十里。”⒃然谓沔阳为玉沙,元之玉沙县也。宋之玉沙县,仍当为监利县地。
订误:
《县志》引《宋书》“考建元年,荆南郡之监利、州陵度江夏立郢州。”按:此“江夏”二字系“巴陵”之误说见前。
《县志》引《南齐书·地理志》:“南郡有华容、州陵;巴陵郡有监利。”按:《齐书》名“《州郡志》”,不名“《地理志》”;南郡无“州陵”,巴陵郡有“州陵”。
《县志》:“梁萧詧又立监利郡,后周废。”按:萧詧时,蔡大有、蔡大业皆为监利郡守,⒄监利梁置郡甚确,唯称后周废郡,则不见于他书。其时监郡已属梁藩,则后周断无废郡之事。
《县志》:“咸淳中废”。此说本之《纪要》。按:《宋史·地理志》监利无咸淳中废省之语。《文献通考》亦无之。《纪要》所云,未知所出。
注释:
⑴上引《纪要》文,见该书卷七十六。《地志韵编》文见该书卷二,原文西北上有“县”字。《通典》文见该书卷一百八十六。《诸宫故事》文查未见。
⑵见《战国策·楚策四》,原文作:“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候,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州候、夏候,高秀注:鲍、本,皆楚之宠幸臣也。
⑶《水经·江水注》:“东北流为长泽港,又东北迳石子冈,冈上有故城,即州陵县之故城也。庄辛所谓左州侯国矣。”
⑷见《史记·楚世家》。州,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南郡有州陵县”。
⑸检《汉书·地理志》:“南郡华容:云梦泽在南,荆州薮。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夷道,莽曰江南。州陵,莽曰江夏。然则此处说华容县州陵县,莽曰江南,恐系抄写之误。又下引《郡国志》:“华容县候国”。内衍“县”字。
⑹《吴书·周瑜传》:“权拜周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
⑺《魏书·武帝纪》注:“《山阳公载纪》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
⑻检《沈志》:“武帝”作“晋武”。《太平寰宇记》文见该卷一四六。
⑼《宋书·州郡志》:“巴陵太守监利候相”下原文“后省”作“被省”。
⑽据《周书·萧詧传》,附有蔡大宝、蔡大业二传,无蔡大有其人。又,蔡大宝曾任襄阳太守,未任监利太守。
⑾原稿于《隋书·地理志》一段引文上端尚有一段小文字,因反复涂抹难辨认,整理时未列入正文,其文大意谓:后梁监利与华容县参见《荆州领郡(当为“县”)考》。
⑿《文献通考·舆地五》:“江陵府:梁以复州监利来属。”
⒀检《寰宇记》,征科下有“巡院”二字。
⒁《新唐书·地理志》:“富水,上有白沙山。”富水县。据《地志韵编》,在今京山县北六十里。杨氏引《水经》“江水过下隽东得白沙口。”然《水经》无此语。语出《水经注》:“江水左得中阳水口,又东得白沙口。”白沙口在今蒲圻陆口下,去富水县甚远,不知何以连及。
⒂见《文献通考·舆地五》。
⒃见《方舆纪要》七十七。
⒄所说有误,见前注⑽。
(《监利县沿革考》录自清光绪《荆州府志》)
监利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整理发布
0年12月
———————————————
《监利市历史文化研究会》
组稿:张必林
编辑:李爱洲
审核:任茂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