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头式受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头式文化的影响
秦朝,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秦国的大一统之后,在文化艺术上既保持了中原汉族的传统文化,又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特点。而秦兵马俑头式造型也同样既深深地打上中原文化的烙印,又受少数民族头式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直接导致了秦人对于头发和发式的态度,人们对头发的重视程度堪比对生命的重视程度,无论男女都兴蓄长发,对发式造型格外的看重和爱护。在此基础上又融合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头式造型特点,使其头式造型更加丰富多姿。
在中原文化影响下头发对于秦人的重要性影响秦兵马俑头式造型
头发对于秦人不仅是生理上的意义,而且更具有社会意义,甚至有法律保护,与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紧密相关。
(1)受传统中医影响下的头发对于秦人的生理意义: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对头发与人身体健康的关系就有了深刻的理解。中原地区的传统中医学中认为:“发为血之余,血盛则发润,血亏则发枯。”是指头发的营养来自血液,气血旺盛头发就是亮泽光滑的,气血亏损,头发就是干枯发黄的。《黄帝内经》中记载“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肾是先天之本,肾的精华在于头发。古人认为头发的生长情况和光泽程度能直接反应一个人精血旺盛的程度,甚至认为头发是一个人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基础。
自商周到明清,中国的古人无论男女一直兴蓄长发,而女性更是以发式的高大为美,有些贵妇用别人的头发来做义髻,在彰显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高贵的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生育能力。如《诗经国风鄘风君子偕老》中所写的那样:“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鬓发如云,不屑髯也”,用来赞美女子拥有一头多么光亮乌黑的头发!它浓密的如云,都不用假发用假发装扮。所以,拥有一头乌黑光亮的头发不仅是古人美的象征,而在其美观的背后,更是其反映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在医学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用这种直观、简便的方式,就能帮助古人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可见头发对于古人的健康生活极为重要。
除此之外,头发还对于人体有调节体温的辅助作用。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头发能对有效的阻挡一部分寒风入侵头部,起到防风保暖的作用;而在炎热的夏季,头发能不仅能防止阳光直晒头皮,还能适当散热,以免引起中暑等不适,起到散热的作用,古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下,头发对于人体起着不可或缺的保护意义。由此可见,头发对于古人的生理健康的意义非同一般。
(2)受儒家孝道影响下的头发对于秦人的社会意义: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孝经》说:人的身体包括毛发和皮肤都是父母所赐予的,不能轻易损伤,这是体现孝道的基本。而先秦儒家也坚持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精母血,焉可弃乎?”由此可见,早在秦朝甚至以前,人们就已经形成了此种观念:将孝与身体一部分——头发联系起来,应当对其爱护珍惜,而破坏自己或者别人的头发无异于不尊重自己或他人的父母甚至祖先。中国古人一直兴蓄长发,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不能轻易剪掉头发的思想观念。所以,保护好头发对于秦代的人来说也是尽孝的一基本部分。
早在先秦时期,作为身上最宝贵的部位之一的头发,其保养和护理方式都是身份和地位的一种反映。特别是人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头发的造型也是有严格的不同要求。从刚出生的婴儿到垂朽暮年的老人都是有不同的发型。
例如,刚出生的婴儿满一个月时,要进行满月礼,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给剃除胎发,制成“胎毛笔”,俗称“剃头礼”。剃头时额头一定要留有一片“聪明发”,脑后要留有“撑根发”,眉毛也要全都剃下。古人认为这样一来能剃除胎儿从母体中带来的秽气,二来期望婴儿的头发长的浓密,利于身体健康。而长到七八岁的小男孩,则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绾成左右两个圆形小发髻,形状如羔羊的羊角,俗称“总角”。成年之后,无论男女,更是要通过改变发型,告诉人们已经成年,可以进行宗庙祭祀、狩猎分封、明媒嫁娶等相应的要履行的社会权利和义务,男子要将头发全部束起,并加以冠;而女子要将头发盘起,加笄。
不仅如此,古人就连剃头剪发都要选择吉日,在不吉利的日子里剪头发会引起灾难,造成祸患。可见对头发的护理也是相当小心。不同的发型明确了一个人的社会属性,代表了其年龄、身份、地位等。
(3)秦人的头发受秦法保护:秦人对于头发的重视程度不仅体现在道德和精神层面上,在法律上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保护人们的头发不受侵犯和损害。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里,就有关于秦朝刑法的《法律答问》,其中的三条律文明确规定了头发受到秦法保护:“拔人发,大可如为提?智以上为提”;“或与人斗,缚而尽拔其须麋,论可殴?当完城旦”;“士伍甲斗,拔剑发,斩人发结可论?当完为城旦”。
通过上述律文,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日常生活中与人打架斗殴还是在战士们的厮杀战斗,斩断别人的发髻和拔掉别人的胡须及眉毛都要判完“城旦”这种罪刑的,而城旦是一种要戴上铁钳,被剃去头发经受五年劳役的苦刑。由此可见,毁坏他人的头发不仅会触犯秦法还要受到非常严厉的惩治。
在秦朝,为了防止修筑长城的刑徒不堪劳役之苦而逃亡,将这些犯人剃光头发并且穿上赭色囚衣,一来是将他们与常人区分开,便于监管。二来使他们倍感耻辱达到教化的目的。这种将头发剃除以羞辱和管教犯人的做法,也被历代沿用。在《后汉书仲长统传》中记载:“肉刑之废,轻重无品,下死则髡钳,下髡钳则得鞭笞”这句话说明,只有犯了重罪,才会被剔除头发或者挂掉胡须和眉毛。
由此可见,在秦汉时期,剔除头发、胡须及眉毛等被当成一种重刑,甚至比承受肉体之痛的处罚还要严重。在现在人看来,剃除头发没有疼痛之感,而且还能继续生长,怎能会当成一种重刑呢?但这恰恰也从侧面上也反映了剃除头发对于秦人的惩罚力度非常强,使其内心背上不孝的罪名,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被剃除头发是一种对自己、对父母甚至对于整个家族的极大的耻辱。
经过前面的描述,我们可知,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秦人对于头发的爱护程度和重视程度非于当今,如此对头发的爱护和珍惜,使得在秦代即使是男子都兴蓄长发,不敢对头发有丝毫的破坏。而在秦兵马俑中,全部的俑都是长发,没有一个是短发。通过秦兵马俑发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除了极为少数的军吏俑之夕卜,其余的俑都有辫发。根据其辫的椎髻和扁髻的式样来看,头发的长度应该是很长,不然很难做出六股扁髻和圆椎髻的样式。
而辫发的好处是,一来比较容易固定发型,使其不容易散乱,二来,可以将很长的头发在经过辫发之后长度辫短,有利于扎束。所以,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秦人对头发的极为爱护,使得秦兵马俑的头发都为长发,发式也都为长发的发式,并且流行辫发,有利于更好的扎束头发。
另一方面,由于对头发的极为爱惜,所以使得秦军将发式造型梳理的十分整齐,无论是梳着哪一种发髻的秦军,都是将头发打理地非常干净利索。看不到任何散落在发髻之外的头发,发际线的毛也并不多见,就连两鬓的鬓角,也是有棱有角,整整齐齐的样子,一看就会得知,一定是被经过精心修剪的。
不仅如此,为了能更好的固定发型,爱护头发,就连发饰也是有好几种,一个人的头上最少也有两种发饰。而对于那些等级相对较高,可以佩戴首服的兵俑来说,首服的佩戴也使得他们的头发被很好的保护起来,既可以有利于扎束头发,又可以防止头发被尘土污染,减少头污,保持头发干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