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统一的王朝,它从诞生到兴盛,从兴盛到灭亡都带有着浓浓的传奇色彩。它创造了许多奇迹,也留下了太多遗憾。但是不管是它的兴、是它的衰,这些全部都在不断的被后人研讨。

这就像我们面前有一位戴面纱的绝美少女一般,你伸手揭开之前会倍感新奇,你伸手揭开之后那便会目不移睛…

在《说文解字注》中段注如此说道:“(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邑之於秦谷...”,故“秦”这一国号便来源于地名“秦谷”。

自公元前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之日算起,秦国便进入了诸侯争霸之列。再到公元前,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后嬴政称帝。前后经历年,期间共计31位国君。

几百年的国家发展,30多位君王的不懈努力却在秦王朝建立之后的十余年土崩瓦解...,这让到底是为何?

后人都说秦二世胡亥是历史上最大的败家子,将一个偌大的秦王朝败个精光!但是仔细想想,胡亥他难道有那么大的能力,一个人便将历经了几百年的王国带向灭亡吗?答案当然是:不能。

既然这样,那么大秦灭亡的责任到底由谁来承担呢?或者说,该如何为大秦灭亡这一历史事件来进行责任划分?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是谁的原因引发了六国军团的反抗跟农民起义的爆发,而且还令他们顺利灭亡了秦国?!

具体责任人现分析如下:

责任人:秦始皇嬴政责任占比:10%

秦始皇作为秦国最后一位大统一前的国君,虽然功绩傲然,但其实也有“乘前人栽树之凉”的因素。对于秦国而言,秦始皇总归是功大于过的,尤其是在秦亡事件上,笔者认为他最多占一成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对于后世言秦之灭亡,最大的讨论热点在于秦法严苛跟徭役过重,导致后来农民起义和六国突起才让秦朝走向灭亡。

其实秦始皇在位之时,秦法并非世人说的那样残暴严苛,根据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徭律》还有《秦律杂抄》等有关秦律的史料记载,一般平民的“兵徭”,役期为一年,而超过一年或时间较长的戍边兵役绝大多数是由犯人来补充的。

而且,对于除兵役之外的其他谣役,时间则更短,一般为十日或者一月。这些不管是兵役还是其他服役类型需要服役的时间是可以累积计时的。

这仅仅是列举了最主要的徭役制度跟法律来讲,其实其他法律制度在秦始皇时期也非常完善,例如秦律对黔首百姓设立了“上访”的法律制度、有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制度、甚至连见义勇为也列入法律范畴。这些在秦律中都有据可查。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秦国法律其实在秦始皇时期非常具有人性化跟规范化,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在位之时全国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起义暴乱的原因。因为这些徭役的征发还有法律的实施其实是符合当时的国家发展策略的,政府跟民众的负重也尚在承受范围之内。

然而,秦始皇对于秦国灭亡而言并非没有过错,其实他最大的错误之处有两点。

①没有在有生之年解决继承人问题

这是秦始皇所犯的最严重的错误,众所周知秦二世最终是由胡亥继任,但如果秦始皇在早期已确立由扶苏继承皇位,待扶苏上位后必会采用自己一直信奉的休养生息政策。这样秦国可能完全不会引发后期的农民起义跟六国叛乱。

②南征北伐之时,急于修建阿房宫

其实笔者认为,修建阿房宫并不是导致秦朝走向灭亡的因素。阿房宫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年)才开始着手选址建造,这一举措并非是秦始皇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是旨在将其建设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秦始皇与公元前年崩殂,当时阿房宫已建设了两年之久,期间并未出现国内负担过重发生动乱的情况,可见工程强度实在计划之内。

但是秦始皇的错误之处在于,此时的秦朝也基本到了一个饱和点,修筑长城南征南越之时未及时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导致自己去世后这个大局别人无法掌控,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能说他错在没有未雨绸缪。

所以从这两点来,未确立继承人应归为战略失误,而南征北伐兴建土木则是一个为日后秦王埋下的伏笔因素,总体来讲对于秦朝灭亡事件来讲,秦始皇需要承担的责任并不应该过高,一成足矣。

责任人:扶苏、蒙恬责任占比:共计5%

秦始皇去世以后,扶苏跟蒙恬还在九原郡统领九原军团。这支军队可以说是大秦此时最精锐的一支军队!共计30多万用来驻守北疆抵御匈奴。

然而当秦始皇死后,一封假诏传来便让扶苏自杀,蒙恬被擒,最后让胡亥继位后胡乱作为让秦朝陷入绝地,这对于秦朝灭亡来说,两人也存在着一定责任。因为明知诏书是假却没有采取措施补救,两人难辞其咎。

当然有人会觉得如此说来两人的责任应该更大,因为只要扶苏不自杀,蒙恬不束手就擒而是挥师南下拥立扶苏继位的话,大秦将会是另一个局面。

其实没这么简单,一是在秦时君主集权制,诏书的法律效力是最大的,扶苏选择了遵从。二是这三十万大军如果南下,便给了匈奴可乘之机,整个中原也可能会被匈奴的铁骑所践踏,蒙恬也不敢擅自移师,而是天真的独自南下,希望朝堂之上对质明白。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扶苏不死,蒙恬不甘愿被擒,两人如果拥兵先以自保,后期再谋他路救国或许大秦帝国也会是另一种结果。因此两人对于大秦灭亡的责任主要在于:扶苏的愚忠,蒙恬的天真。但是当时情形两人也是迫不得已(注:具体情形已在手握30万大军,两人却束手就擒,原来这真的是他们唯一能走的路中阐述,有兴趣的可以前往阅读),故两人责任稍小算作半成。

责任人:赵高责任占比:20%

对秦国灭亡来说,赵高的责任毋庸置疑比较大。在秦始皇沙丘病逝之后最先是由赵高提出篡改诏书,扶持胡亥继位,随后便开始了他的“谋权”生涯。

赵高最主要的错误在于:愚弄君主,诛杀忠良。

其中这些忠于秦国的大将忠臣之死,与赵高有直接关系的有:扶苏,蒙恬,蒙毅,冯劫,冯去疾,还有一些与自己政见不一的其他官员,比较著名的事件就是指鹿为马事件。

赵高为了独掌大权不顾国家安危杀害忠良,以至于在后来农民起义跟六国反叛的时候无人能够站出来组织有效防御跟镇压,全靠地方郡县自生自灭,这才让秦国一步一步陷入了灭亡。

尤其是在秦国灭亡之前,大将军章邯便是因为担心赵高要杀自己才选择了投降项羽,这直接让秦国最后一支生力军倒向了敌人,从此六国军团一马平川开进咸阳城。

所以对于秦朝灭亡事件来说,赵高的责任相对较大。他的主要责任是导致了很多国家栋梁的死亡跟反叛,致使秦国无人可用、无军队可用,故其责任至少要达到两成!

责任人:胡亥责任占比:25%

胡亥在秦始皇沙丘病逝之时,对赵高所提出的篡改诏书拥立自己继位一事,当时还是半推半就。但是,在自己继位之后,却开始听从赵高意见,大肆杀害同宗室兄妹。

虽然这些所谓的“治国策略”都是赵高提出,但是最终却由胡亥来决定实施,这便是为何胡亥对于秦朝灭亡所要承担的责任大于赵高的原因。

胡亥的主要错误在于:接受赵高建议篡改诏书继位;不闻政事专听赵高一家之言;同意杀害蒙恬、蒙毅,最后又惩办了唯一可以制约赵高的丞相李斯;重启阿房宫这一重大工程。

这四点是胡亥所犯的最主要的错误。作为全国最高权力的指挥者,完全没有父亲嬴政对全国局面的把控能力,重启阿房宫这一全国性的大工程却没把握住国家的承受度,导致了农民起义,而后便是六国顺势反叛。

胡亥听信谗言没有分辨能力,致使赵高一人独揽军政大权,最终失去了话语权而被赵高所杀。胡亥作为秦国最高权力人没有尽到责任,反而屡次犯错。所以秦朝的灭亡胡亥的责任要大于赵高,占二成半!

责任人:李斯责任占比:35%

在秦国的灭亡过程中,笔者认为最大的责任人便是时任丞相的李斯!

不管是扶苏跟蒙恬自杀,还是拥立胡亥继位最终导致赵高弄权,无一不是李斯在参与。而且,李斯不止参与了,他还是这些事件中的最重要的决策者,也就是说若没有李斯的参与,便不会有后来胡亥继位,扶苏自杀,所导致了蝴蝶效应最终让大秦灭亡。

当初,秦始皇沙丘病逝之时,随军的丞相李斯便成了最高长官。而当时赵高仅为中车府令掌玺符而已,所以还处于低位的赵高才找到了李斯来谋划篡改诏书一事,因为只有李斯同意才能成功。

那么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为何李斯会同意?因为私心,怕扶苏继位权利被蒙恬所夺!

所以可以说是因为李斯的参与跟纵容,才使“沙丘之谋”这一事件由“计划”变成“现实”,他才是起主导作用的那一个人。

另外,在胡亥继位赵高弄权之时,李斯太过爱惜自己的权利,不敢直言相谏。在二世被赵高愚弄,二世问责自己的时候,李斯竟然写下了名篇《论督责书》,这无非是对赵高弄权的默许。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李斯眼看着自己建立的秦国法律体系被一步步蚕食,却无动于衷。

秦国之所以完成大统一,是因为自商鞅变法之后一系列体系的设立壮大了秦国。而李斯作为法家的代表更是竭尽全力践行“依法治国”的理念。

但是,在秦始皇死后,李斯并没有秉承法家信念,而是看着胡亥与赵高不断的践踏着从前设定的法律体制,不断使个人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至于到最后御史大夫冯劫,右丞相冯去疾等人相继被杀,便标志着秦法已经成了一纸空文,正是李斯的苟延残喘才造成了如此局面。

所以李斯所犯的错误主要是:帮助胡亥跟赵高篡改继位诏书;身居丞相之位却纵容赵高设计杀害蒙氏兄弟以及其他忠良;过于追逐权利而不敢直言上谏;未能利用职权维护国家法律体系的完整。

总体来说,李斯身居高位本身就有能力扭转局面,而他却选择了保住权利任由大秦走向灭亡,因此李斯的责任至少要占三成半!

责任人:其他责任占比:5%

除了主要的这些责任人之外,也有其他许多因素的存在。

例如在秦末战争中率军投降的章邯,在还有20万秦军的情况下未战先降,他也需要为秦国的灭亡负责。但是章邯的投降原因是来源于秦朝的政堂,因为当时秦国内部已无可救药,章邯担心被杀,不得已而降。其在战争前期还是尽职尽责功不可没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国家的兴盛并未一人之功,一个国家的灭亡也并非一人之过。这半成责任我觉得应该划分给那些明哲保身、不为国而战的所有秦国的臣子将军。

秦朝历经二世而亡,前后只有几十载,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而如今我观秦朝,它就像一轮航行在历史长河之上的巨帆,因为掌舵的不识方向、拉帆的有气无力、暴风来袭让甲板上的水手手足无措...偌大的帆船忽然犹如纸糊一般脆弱,如此突兀的便沉入河底,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轮旋涡,如今也只有这一轮旋涡在告诉世人它曾经的存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