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从一个偏远不入流的小邦,雄武血腥,一统华夏。是秦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卫鞅的入秦。在正确的时间入秦,在正确的时间遇到秦孝公。并顺利实施新政,承上启下,这才是秦国强大的根本所在。
那为什么卫鞅深负众望,最终却把自己送上了秦帝国的祭坛,身受车裂之刑呢,卫鞅是咎由自取,还是另有缘由?
商鞅(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也叫卫鞅、公孙鞅,是卫国国君后裔。因为受秦的封地在商郡,也叫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说到卫鞅,我们要先弄懂什么是法家,法家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是什么?
法家,顾名思义就是法理至上,讲法治的一个思想流派。他们认为,若想国家强盛、富国强兵,必须法理施政。他们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说白了,就是法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群体在战国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吴起、李悝、商鞅、韩非等人。
战国时代,是华夏大地一个思想启蒙,万物复苏,朝气蓬勃、百家争鸣的时期,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高度解放,任何政治主张,任何思想流派,在群雄割据的大冲撞、大变革时代,都有它的一席之地,都有它生存的土壤,法家也一样。
法家首先成功的案例是管仲治下的齐国。
管仲一方面用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道德准绳和行为框架,另一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法律,约束和激励人们生产、服兵役等社会活动。因此,一时国家万象一样,也促成了齐国成了第一个五霸之一,齐国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变法成功的国家。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任何的变革一定是对旧有规则和制度的破坏和重整。
鲁迅先生曾说过:曾经阔过的要复古,正在阔着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过的要革命……
法理治国,利益重新分割。一方面成了撬动社会前进的有力杠杆,另一方面也必定触动权贵阶层的固有利益。自古就是守旧和改革,冰火难融,你死我活。所以,纷争无时不在,总会你来我往,要反复几个来回。
因此,齐国在管仲死后,迅速衰微下去。原因很简单,因为守旧的一方重又占了上风,一切又回到了变革前的样子。
同时代法家的变革,在其他国家也都是昙花一现,不了了之。绝大多数的贵族心态,只想保持眼前的安逸和享受,国家的强弱与他们没有任何的关系。
这一时代,变法最为成功的是卫鞅。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夏大地的格局和中华民族的前行走向。
卫鞅在秦国的改革之所以比较彻底,政治抱负完全得以实施,是因为他遇到了同样渴望强大、同样执拗的秦孝公赢渠梁。有了孝公的鼎立支持,卫鞅的法理治国的蓝图才得以在秦国顺利展开。
同样,变法必定会触动贵族们的利益,也就是老世族们的利益和特权。因此,以甘龙为首的老世族们,对卫鞅恨之入骨在情理之中。那么,普通的秦国民众是否在这场狂飙中受利了呢,是不是全力支持卫鞅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弱民是卫鞅在秦变法中的重要主张。他认为“国弱民强,民强国弱”。若想国家强大必须弱民。
其实卫鞅所说的弱民并不等同于愚民,这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所谓的愚民,是在国家稳定的前提下,统治者为巩固王权所施的政略。让百姓只知其乐,只是服从,不问政事。统治者希望普通老百姓越愚昧越好,才能更好地做顺民,更利于统治。
而秦国处在战国大变革的时代,正在开疆破土、席卷八荒,所谓的弱民其实就是驭民之术。
卫鞅在其著作《弱民》中提到:“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卫鞅还重点强调到:“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秦国若是想强大,就必须用律法把老百姓管成逆来顺受的羔羊,把他们变成机器和棋子。用严酷的律法约束,敲骨食髓。让每个老百姓成为国家公器运转的一个分子,全力咬合运转,这样国家才能强大起来。
因此,卫鞅变革、孝公治下的秦国,每个老百姓都和国家机器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服兵役、出劳役,没完没了,没日没夜。所以,卫鞅施政的秦国,不仅保守的老贵族们讨厌他,普通老百姓也从实际上没有得到什么,反而负担更重了,自然也就愤然于胸,不认卫鞅的好。
因此,在日益强大的秦国,卫鞅只对秦孝公负责,或者说卫鞅只对自己负责,无论是权贵或是普通百姓,其他人皆不在话下。在法律的约束和驱动下,国家机器高速运转,秦国以惊人的速度在蜕变、强大。
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横空出世,其中有两块写满文字的木牍,把我们一下子拉到了那个时代秦国普通士兵和家人的身边,有温度、立体而丰满。
这是一个叫黑夫和一个叫惊的秦国士兵写给家人的信。黑夫和惊是亲兄弟,身在灭楚的秦国大军中,连日征战。
信是写给哥哥衷的,询问母亲的身体,叮嘱新婚的妻子,照顾好母亲。向家里要钱,要添置衣服。明天又要攻城了,对生死充满了未知。字里行间,捉襟见肘的窘迫和焦虑跃然纸上。这就是当时,秦国底层百姓的一个真实缩影。无论是从军的和在乡的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国家机器在服务。
信是在哥哥衷的秦墓中出土的,至于那黑夫和惊兄弟俩,最后收没收到钱,连续征战中自己的命运如何,不得而知。
卫鞅的变革无疑是成功的,孝公之后的秦君们,照搬不误地遵循了这一切。那为何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嬴驷一上台就要置卫鞅于死地呢?
年少时的嬴驷受过卫鞅的处罚,而且很重,许多人认为这是赢驷在挟私报复。其实不然,而是卫鞅真该死,他必须死,而且他真的造反了。
当初秦孝王求贤若渴,在招贤榜中曾许诺,对秦国有大功者,可以共执秦国。也就是说,可以和秦王共同统治秦国。卫鞅深得孝公信赖和支持,因此也不吝封赏。因鞅其大功,赐其在商的封地十五县,因此,卫鞅也称商鞅。
卫鞅在秦国的变法,最大的受益者除了孝王和国家,就是卫鞅自己。自己一跃成为秦国最大的新贵族。因此,功高震主、尾大不掉,一系列的事就来了。赢驷上台必须要搬开自己头上的这个太上皇,自己才能顺利施政,这是卫鞅其一必死。
卫鞅在秦国没有朋友,贵族讨厌他,普通的民众也不待见他。秦孝公死后,卫鞅感觉大事不妙,开始逃亡。甚至在逃亡的过程中,普通的客栈老板都不愿意收留他,惶惶如漏网之鱼。东入魏国不成,又回到其封地,真地纠合了一些人反了。这是卫鞅其二必死。
卫鞅并不关心民众,也就没有民心。因此太史公司马迁读了《商君书》中的“弱民”篇后,咬牙切齿地说卫鞅是天下第一罪人,该死。
卫鞅在秦国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整合了秦国几代人积攒下来的资源,让秦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经,最终为后世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然而,曲高和寡,不知进退,也最终把自己送上了大秦的祭坛。悲乎,幸乎?也只有天国的卫鞅自己知道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