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作为作为一种纪年的方式,是中国的“原创产品”,自汉武帝首创以来,影响了中国及周边国家近多年,中国自宣统皇帝退位之后,“宣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被承认的年号。
印有“嘉庆”年号的铜钱但年号并没有因为在中国终结,而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周边国家却依然在延续。
越南王朝,最后一个年号“保大”,一直到年才终结。
朝鲜王朝,作为明清两代的藩属国,使用明、清年号,直到年“日韩合并”,开始使用日本年号“明治”直至年“昭和”止。
日本,因其保留天皇制度,故年号沿用至今,年,日本“改朝换代”,老天皇退位,新天皇继位,重新改元,年号由用了30多年的“平成”,改为“令和”。
年,日本改年号“令和”目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年号的国家。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日本重新改年号,不仅引起日本国内的热议,更引起中国热心网民的热议,他们同日本国内的人民一样,为这次日本改年号操碎了心,引经据典,翻阅古籍,查找典故,忙得不亦乐乎。
为什么这次日本改年号会引起中国人的热议?
因为年号本身就是一个强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产物,在中国,它已经在博物馆里“终身落户”,在国人眼里,它只是个“传说”,如今一场活生生的“日本改元”展现在自己面前,哪能不激动?热闹还是要凑的。
中国人对年号从来不陌生,这倒不是都经历过的原因,而是因为各类古装电影、电视剧,话剧以及郭德纲式的评书相声的推动,让中国老百姓对年后还是有一定认知的。
比如,
提到“乾隆”,很多人随口就会随口说出来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提到“正德”,就会想到正德皇帝游龙戏凤。提到“靖康”,就会想到“靖康耻,犹未雪”的皇帝被俘,北宋灭亡。提到“崇祯”,就会想到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上。提起“雍正”,就会想到“四爷”和“甄嬛”。等等等等。
而像乾隆,正德,崇祯,雍正等这些名词,就是年号。
乾隆皇帝年后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就像一个印章一样,给每段历史都盖上了一个戳,并赋予了它各种意义,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清代学者赵冀在《陔馀丛考》里说,年号,
“上自朝廷,下至里社,书契记载,无不便之”……千古不易之良法也”。
意思就是说,年号的出现,让后世人读前朝历史的时候不再像一团浆糊,而是一目了然,明明白白。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年号?在年号出现之前的历史又是怎样纪元的?
下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浅析一下年号的演变过程。
一、年号出现之前的纪年
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明确写着,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公元前年的“国人暴动”。
这个“确切纪年”怎么理解?
用历史学家的话来说,“确切纪年”代表了历史从这一刻开始真正的有据可查了。而这之前的历史多少有着推理的成分,却找不到十足的证据。
但“确切纪年”并不是说开始有年号了,这个纪年而是用君主在位的年数来纪年的。
比如,“国人暴动”后,周历王出逃,国政就由周公,召公共同署理,史称“共和行政”。在共同署理朝政14年后,归政给太子静,也就是周宣王,那么周宣王的第1年,就被称为“宣王元年”,以此类推,周宣王在位46年,那么最后一年就被称为“宣王46年”。
而不是像我们看到的什么“乾隆二十年”、“贞观十五年”等等这样在年数前面有着确切的年号。
这一时期,基本上是一世一元,君王驾崩了,当下一位君王继位的时候,又重新以这个新君王开始重新纪年。这就是所谓的“有年数,无年号”时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但是这种纪年方式看似简单明了,但却有着很大的漏洞。如果说这种方式在东周开始之前,不用说,确实好用!一目了然,简单明白。
但自公元前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我们从教科书上知道,“春秋时代”开始了,不能说天下大乱,反正周天子没什么地位了。
这个时候,每个诸侯国都各自称霸一方,诸侯都成了君主,每个诸侯国都不用周天子纪年了,而是以自己君主的传承脉络来记载事件,关起门来,各写各的,谁也不理谁,这麻烦就来了。
举个例子,《论语·雍也》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孔子周游列国,来到卫国,见到了卫国的实际掌权人,非常漂亮的卫灵公的夫人南子。
这个时候我们假设一下孔子与南子的聊天记录,孔子说:“当年,我在召公20年的时候,与齐国宰相晏婴晏平仲,聊的可开心了。”
这个时候南子就傻了:“召公20年?是哪一年?”
这个时候两个人就该换算了,孔子先把鲁昭公20年换算成周景王23年,紧接着南子再把周景王23年换算成卫公13年,换算了半天,终于明白了,噢,召公20年就是卫公13年。
说一句话得换算半天,好不容易换算明白了,再说下一句又不明白了。累不累?
孔子见南子春秋战国之后,“秦王扫六合”终于结束了这个长达多年的混乱时期,国家统一了,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历史记载又重新回到了简单明了,一目了然的情况下呢?不尽然。
为什么?
因为当时没人敢直呼皇帝的尊号,谁要是敢在文件中直接写“始皇帝多少多少年”,那就等着灭族吧。
所以秦朝的记录方式永远是“今元年”,这个只有当时的人能看懂的记录方式。
这种方式就直接导致了后世群众阅读秦朝典籍总是迷迷糊糊,因为谁知道这个“今元年”到底是哪一年?
比如,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上,只要是提到秦始皇就是“今元年”。气人不?
这让当时的史官记得倒是挺方便,但却难坏了后世群众。
但这种事情终于在汉朝出现了转机。
云梦睡虎地秦简二、改元,为年号的出现做足了准备
改元,就是停止正在实行的皇帝年数纪年,将之前的年数清零,另起一行,从头开始,你表示国家焕然一新。在统一王朝里,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改元,是在汉文帝16年。
这一年,赵王刘遂手下有个大骗子叫新垣平,有一天他对汉文帝说:“臣测得某日日当日当在中”,意思是一天之内太阳两次都处于正午12点。
“日在中”,本是七国时秦王对燕国人质燕太子的荒诞之语:“日若在中,方放汝归”,意思是什么时候一天之内太阳两次都处于中午12点,我就放你回去。而新垣平却用这样荒诞的话来骗汉文帝。
结果怎么样,他成功了,“到了其日。日果在中”,这个太阳还真出现了两次!
可把汉文帝高兴坏了:吉兆啊!前所未有啊!太阳都能从头再来,那我也能!
于是汉文帝下诏把即将到来的汉文帝17年改为元年,这之前的功也好,过也好全部清零寡人要从头再来!
太阳出现两次怎么可能!只能说明新垣平为了搏上位,不知用了什么手段,故弄玄虚罢了。
老话讲“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故弄玄虚的新垣平,因其造假被揭露,灭三族!
新垣平的死,不足为奇,但正是因为他的操作,无意间让历史进入到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空里。改元,从此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改元,让统治者领悟到了这种操作可以祈求上天使生命长住,又能延续国祚的神圣而又伟大的意义。
汉文帝三、年号,汉武帝疯狂下的冷静
从汉文帝17年改元开始,这项制度就被当成惯例延续了下来,但文、景两帝改元也只是“前元”、“中元”、“后元”而已,到了汉武帝就大不一样了,真是一路火花带闪电,前前后后一共改元11次,仅次于唐高宗的14次,位列中国历史改元榜第2位。
频繁的改元势必会造成历史记录上的混乱,但作为一代雄主,这样的小事难不倒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他在每次改元后,都会起一个好听的名字,这样就完美的解决了,而这些完美的名字,就成了——年号。
西汉王朝自刘邦建国,一直到“文景之治”,通过几代君主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到汉武帝承统大位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兴盛的迹象。再加上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效统治,使西汉王朝更加兴旺发达,繁荣富强。
看着自己的功绩表,汉武帝洋洋得意,开始有点飘了,手指挥去,皆是朕的天下!面对着大好江山,怎不让人留恋?于是,祈求上天赐予自己万寿无疆,青春永驻便成为了他的向往。而长达11次的改元,每次都要取一个非常美好的名字,让这种行为近乎疯狂。
霍去病北击匈奴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既然你皇上喜欢,就别怪做下属的舍了命的拍马屁了。
事实证明,汉武帝的年号好几个都是马屁拍出来的,比如“元狩”。
有一天汉武帝狩猎到一只一个角五个提子的怪兽,就问大家是什么东西?结果一个叫终军的就开始拍起来了:
“陛下盛日月之光,垂圣思于勒成,专神明之敬······而异兽来获,宜哉!······直白茅于江淮,发嘉号于营丘,以应组熙,使著事者有纪焉。”
意思是说:虽然不知道这到底是啥,但想来是因为皇帝陛下伟大,所以神奇的异兽也自动出现了!总之结论就是,这是上天给皇帝您的嘉奖,您不妨因此改元,取个好听的名字来纪念。
汉武帝“基异之,由是改元元狩”。
汉武帝再说“元鼎”,马屁拍的更狠。
齐国有个大骗子叫公孙卿,他听说有人发现了一尊古鼎,立马就想到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他觉得机会来了,就编了一个“朔日冬至”的良辰吉日,来证明汉武帝统治下天人感应,祥瑞双至。于是他想通过汉武帝的宠臣所忠递书给汉武帝,当所忠看了之后,觉得这个人太能搞了,这马屁拍的也太离谱了,于是就说:”宝鼎事已决矣,尚何以为?“意思是宝鼎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你还想昨地?一口给他回绝了。
公孙卿不死心,又重新找了一个汉武帝的宠臣把书给递上去了,结果汉武帝高兴的鼻涕泡都出来了,拜卿为郎,东使候神于太室”,遂改元为“元鼎”。
公孙卿明显就是在拍马屁,连所忠都看出来了,难道汉武帝能看不出来吗?
答案是否定的,汉武帝能看不出来吗?但他为什么要纵容这种现象?因为他有他的想法。
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尤其是对一个自诩为雄才大略的帝王来说,“文治武功”,是一个帝王荣誉上最高的追求。
对于一心要超越三代盛世的汉武帝来说,开疆阔土不能代表他的功绩,如果再加上“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的“文治”,那么他就是一个“十全老人”了。
但是,对于改元近乎疯狂的汉武帝来说,并没有将取好的年号在当年就启用上,而是等了十几年后,才将这几次改元逐一追加上了年号,为什么?这与汉武帝冷静的看待国内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亲藩封国”对中央王朝的弊端日益凸显
西汉建立之后,高祖刘邦采用分封子孙为藩王的制度来统治国家。但问题很快就出来了,各诸侯王势力不断壮大,大有取代中央王朝之事,终于在汉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虽然之后叛乱给平息了,但这种“亲藩封国”的制度却深深的阻碍了中央王朝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公元前年,汉武帝下手了,他针对藩王在全国实行“推恩令”,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②中央王朝地位不稳固
“亲藩封国”的问题,同时带来的还有各地藩王的壮大,使中央王朝地位极不稳固。汉武帝在解决各地藩王的同时,同时要做的就是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确立中央王朝至高无上的地位。把权力集中到中央,统一发号施令,这样才能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
汉武帝通过这中间十几年的努力,逐步改善了国内环境,并将之前几次改元逐一追加的年号,将改元与年号达成统一,这正是汉武帝的深意所在:在国内环境改善之后,在自上而下推行改元与年号,这样做更能达到集权于中央,使中央王朝牢不可破。
汉武帝影视剧形象因为,
改元,证明天子是“君权神受”,以此来证明天子统治的合法性;
年号,只有皇帝可以用,藩王一概不可用,以此来证明天子地位的至高无上。
四、总结
年号从无到有,从只是简单纪年,到富有重大政治意义,已经不是一个名字这么简单的事情了,它直接影响了整个后世的君主统治。“改正朔,定历数”从此成为“正统王朝”的政治象征。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892.html